清华大学张晓燕:大湾区是全球少有的AI跨境合作高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5-05-19 19:06

随着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经济碎片化态势不减,传统货物贸易面临诸多挑战,而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经贸形态兴起,成为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5月17日至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举行。围绕新经贸形态发展的挑战及机遇等话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作为对外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大湾区在推动金融、人工智能跨境合作上将大有作为。

图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在论坛现场分享观点。(主办方供图)

探索跨境金融服务“单一窗口”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长期以来以货物贸易为主导,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偏低。在张晓燕看来,“重货物轻服务”的背后,主要是与制度供给不匹配有关。传统的货物贸易标准化程度高、监管透明,而新兴的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法律、咨询、教育等高端服务,涉及跨境流动、数据隐私、监管差异等方面,容易出现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等问题,因而更难推进。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贸易的结构性变化尤为显著。2024年,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7.5万亿元,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38.5%。服务贸易作为稳外贸的重要抓手,正受到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高度重视。2025年全国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等。近期,《广州市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等相关顶层设计陆续出台,大湾区的服务贸易正提速发展。

未来,地方层面可以如何发展服务贸易?张晓燕以金融业举例,认为凭借着金融中心等优势,大湾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先行探索。建立统一的服务贸易监管试验区,探索跨境金融服务“单一窗口”,推进金融牌照、数据合规、反洗钱标准的协同。同时加快打造粤港澳跨境数据中心,推动数据流通、算力共享、身份认证等互联互通。此外,还需要强化金融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推动执业资格互认,吸引国际高端金融与法律人才。

AI要“善用”更要“共建”

在当前关税战升温、全球经贸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技术正成为重塑国际金融竞争格局的核心力量。张晓燕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先进技术特别是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推动资本流动、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领域的效率变革,使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在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议价权。

另一方面,技术也在逐步演化为非传统的“金融壁垒”,通过数据主权、算法控制、数字货币等新手段参与全球竞争。因此,未来国际金融的主导权将更多取决于一国技术创新能力与制度支撑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贸易规则与资本实力。

在当下,人工智能成为技术竞争的“黄金赛道”。在张晓燕看来,AI需要有效使用,“AI首先要‘善用’,其次是‘共建’。”她特别提到,在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具备“算法+产业+资本+制度”多重优势,是全球少有的AI跨境合作高地。

要怎么“善用”AI?张晓燕建议,大湾区应重点推动AI在金融风控、跨境支付、智能投顾、绿色金融评估等高附加值领域的落地,如通过AI识别跨境交易欺诈、提升信用评级效率,真正服务实体经济。

AI如何实现跨境合作?她提出三条路径:在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机制方面,建议加快建立粤港澳AI数据沙盒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实现模型训练与共享;在联合创新平台方面,建议联合高校、企业和政府设立跨境AI实验室,实现AI技术和产业协同创新;在标准与伦理治理合作方面,共同制定AI伦理、算法透明、风险防控等区域性治理标准,参与全球AI治理规则的制定。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谢小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