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了“海陆丰”:一颗卫星的升空和它承载的数字经济梦想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5-20 11:29

“现场人群讨论时,我很自豪地和他们说,我是海陆丰人!”火箭发射的那一刻,从海面直冲云霄,划破长空。海边围观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留下这珍贵的画面。广东汕尾人余浩帆也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瞬间。

5月19日,山东省日照市黄海海域,“海陆丰号”卫星成功发射。“海陆丰号”的卫星编号为“天启18星”,此次与之同随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还有另外3颗卫星,完成天启星座一代37颗卫星组网。

常言道“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如今,这句话有了新的视角,现在天上也有“海陆丰”了!“大家都引以为豪,卫星的名字也承载着汕尾人民的记忆和感情。”汕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欣昕向南都、N视频记者感慨道。

如今,卫星设施的建设、应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路径。南都、N视频记者深入了解到,“海陆丰号”卫星承载着广东的数字经济梦想。在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看来,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正是广东挖掘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图片

火箭成功发射。

“海陆丰号”发射成功

“我们在现场等了几个小时,终于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非常激动。”余浩帆是汕尾人,现场见证以家乡命名的卫星升空,他激动万分。

“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已经在我的朋友圈里刷屏了。”5月19日,汕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欣昕向南都记者介绍说,“这颗以‘海陆丰’命名的卫星,不仅是对以彭湃同志为代表的海陆丰革命先烈的缅怀和纪念,更是海陆丰革命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延续。”

陈欣昕告诉南都记者,天启星座的应用场景覆盖多个领域,随着“海陆丰号”入轨,其全球组网能力进一步增强,将为汕尾加快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提供强大助力。“我们也希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能有更多作为。”

图片

火箭发射现场。

在海洋经济和陆地资源管理等领域,“海陆丰号”卫星发挥着关键作用。

负责卫星研发的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萍告诉南都记者,“海陆丰号”卫星能为海洋牧场、渔船监管等提供数据通信服务。

例如,通过搭载的各类传感器,收集海洋环境信息,实现对海洋牧场环境的实时、远程监测,为海洋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环境保障,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在渔船监管中,卫星可获取船舶的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结合海上遇险报警系统,当渔船遭遇危险时,能及时将遇险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以便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在陆地资源管理上,“海陆丰号”卫星可用于资源管理统筹、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比如,通过布置传感器,对陆地的森林、石油、电力等资源进行普查监控,了解资源分布状况和状态信息,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监测森林的生长状况、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及时发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决策提供依据。

深圳航科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科卫星”)参与“海陆丰号”配套的卫星终端、场景应用的研发设计等。航科卫星总经理蔡少傑告诉南都记者,公司将进一步推进数据通信卫星产业全球商业落地,积极开拓太空经济、低空经济、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航空航天产业和新技术市场。

陈欣昕说,汕尾也将以此次卫星发射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勇当时代使命,充分利用卫星数据资源,拓展海洋产业、应急救援等业务,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建设中展现汕尾新作为。

太空中的“广东印记”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在“海陆丰号”之前,多颗以广东城市命名的卫星,早已融入太空的璀璨星辰中。

2024年12月19日,“汕头数字一号”卫星在山东省日照市附近海域成功发射;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韶关一号”等卫星发射升空;2020年7月9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深圳星”送入预定轨道;2019年11月3日,“黄埔一号”卫星载荷发射成功;2017年6月15日,“珠海一号”01组两颗视频卫星成功入轨,让珠海的名字登上太空……

这其中,“汕头数字一号”与 “海陆丰号”卫星同属“天启星座”,是数据通信卫星,对汕头数字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深圳星”是一颗由深圳本土科技力量研发制造的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其参与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可靠的、高速的通信服务,比如搜救、着陆过程追拍、宇航员采访直播等。这颗卫星在亚太区域的覆盖非常强,稳定性极高,资源容量大,能满足高清4K、甚至8K的直播等通信需求。

随着“珠海一号”的组网进程不断加速,2018年4月、2019年9月,“珠海一号”的两组10颗卫星分别成功入轨。目前“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已完成12颗卫星在轨组网运行。

“黄埔一号”卫星载荷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天基信息服务系统——“大湾智通”商业低轨星座的首发实验载荷,主要是验证综合化载荷的导航增强功能在地面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对地面导航用户的信息、信号一体化增强,提升地面导航终端的定位精度及收敛速度。

图片

“韶关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广东拥有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政策支持和人才储备,为卫星领域发展创造了条件。”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说道。

提及此次“海陆丰号”卫星发射,王理宗称其“意义重大”,“卫星监测范围涵盖海洋、森林等海陆空领域,可监测海洋温度、风速等气候信息,助力海洋牧场等海洋经济发展,还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空等战略产业提供基础设施,通过收集数据更好服务各个产业。”

他认为,未来,广东应加大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使用场景的开放,加强卫星发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整合,争取在卫星领域发展上走在前列。

卫星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当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从相关政策文件中不难看出,卫星设施的建设、应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路径。

南都记者注意到,《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早已将卫星设施纳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提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布局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设施。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建设本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和配套基础设施,提供卫星导航定位基准信息公共服务。鼓励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参与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2024年4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其中多个章节也提及卫星建设。在稳步推进新型网络建设中,要求推动5G、光网、移动物联网和低轨卫星互联网通信有机融合,实现空天地通信一体化覆盖;支持6G、卫星直连手机、太赫兹无线通信等技术研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前瞻探索低轨互联网通信、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和6G网络研究。

此外,要求探索推动低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应用,通过提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的卫星应用产品与服务,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赋能。同时,推动低轨卫星通信在物流运输领域应用,打造智慧物流体系。

“数字已成为重要生产资料。”王理宗告诉南都记者,在他看来,此次“海陆丰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等政策的重大成果体现。

“这些政策从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给予极大支持,是众多地区和企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结果,也是广东省响应国家号召,挖掘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同时还是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新产业、新模式的成果。”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韦娟明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周敏萱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