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形对角,即将通车!广州这两条地铁线将重构主城区轨道格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5-20 15:09
图片

列车全部到位,冲刺通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X"形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地铁10号线西塱-杨箕东段和广州12号线东段(二沙岛-大学城南)、西段(浔峰岗-广州体育馆)已进入开通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日前,两线开通所需列车已全部到货。

放眼地铁线网,广州中心城区早有地铁在手,而10号线和12号线则被视为市区“加密线”,双线通车后将重构主城区轨道格局,破解老城加密难题。

对角线破局

“方格”困境

年内计划建成通车的地铁10号线、12号线,将以“X形”对角交叉线网布局,重构中心城区交通格局。这两条线路分别沿西南-东北、西北-东南方向纵贯城市核心区,与既有方格状轨道网络深度融合,强补中心城区地铁“方格”中间的空白地带。

10号线作为西南至东北走向的交通动脉,贯穿荔湾、越秀、天河等传统老城片区,其新建的彩虹桥、东湖等枢纽站将实现与8号线、6号线等多条线路换乘,大幅提升老城居民跨区出行效率。

图片

地铁十号线工程(西塱-杨箕东)线路平面示意图(“广州大道中站”已正式命名为“杨箕东站”)。

与之交叉的12号线则以西北-东南走向串联白云火车站、二沙岛、大学城南等战略节点,填补白云区西南部、海珠区东部等轨道交通薄弱区域空白。值得注意的是,两线换乘交汇的东湖站将成为三线换乘(6/10/12号线)的超级枢纽,东湖站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为地下5层结构,车站超高中庭达20米,为广州在建和已运营地铁线网中的最高站厅。

图片

地铁十二号线工程(浔峰岗-麓湖)线路平面示意图。

由于各个工区的施工进度不一,两线的一些车站与区间无法按期竣工,为此,10号线、12号线年内将分段、分期开通运营。

深入老城核心区的10号线,早前线路署前路站规划一度成焦点。沿线的五羊邨站、滨江东路站、东晓南站则是施工条件有限,困难不小。备受关注的还有,受车站周边条件和征地拆迁影响,中大南门站采取“飞站”措施,今年将无法同步开通,待完工后再投入使用。

而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城市的12号线,全长37.6公里,共设25座车站。线路西起白云区浔峰岗站,东至番禺区大学城南站。受周边环境复杂、征拆及管线迁改难度大等影响,12号线西段(浔峰岗-广州体育馆)、东段(二沙岛-大学城南)将在年内建成开通,两段共长27.9公里,设18座车站。中段(景泰-东湖)及赤岗站目前仍在土建施工阶段,届时将无法同步开通。

老城建地铁困难不小

署前路站规划争议落定

3月26日,广州地铁官方首次将10号线车站数量从原来的14座调整为13座,正式宣告署前路站取消。历经多年争议的10号线署前路站规划终于尘埃落定。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老城区地铁建设在历史保护、工程技术与社会需求间的多重博弈。  

市区不缺地铁、但地铁覆盖密度不高,一直是广州地铁的短板。10号线规划初衷,为加密线网与换乘压力疏解。作为广州轨道交通“十字+环+X”结构中的“X”形骨干线之一,10号线自规划起便承担着加密中心城区线网、缓解老城交通压力的使命。根据《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10号线新建段全长19.17公里,设14座车站,旨在串联天河、越秀、荔湾、海珠四大中心城区,并通过署前路站与1、6号线东山口站实现地下换乘,分流东山口站的高峰客流压力。  

2020年9月,署前路站规划引发广泛关注。因车站及换乘通道建设需征拆庙前直街北侧的越秀区图书馆、陈树人纪念馆等建筑,引发市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强烈质疑。尽管官方强调征拆范围未涉及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域,但公众对“拆旧建新”的担忧持续发酵。2021年11月,广州地铁宣布换乘通道“暂缓实施”,保留争议建筑,但车站主体规划仍持续推进。  

2022年11月,东湖至寺右新马路区间盾构机完成贯通,署前路站的建设窗口期随之关闭。若强行补建车站,需破拆已建成隧道并中断运营数年,经济与社会成本极高。加之老城区地质复杂、施工空间狭窄,最终迫使广州地铁放弃该站,以确保2024年首通段(西塱-杨箕东)按期开通。  

署前路站的取消虽不影响10号线整体通达性,但削弱了线网换乘效率,东山口站的高峰客流压力仍需通过其他方式缓解。

双线通车后

中心城区轨道800米覆盖率将提升至80%

1997年1号线贯通芳村与天河,拉开“地铁时代”序幕;2002年2号线南北纵贯,与1号线构成“黄金十字”;2010年亚运前夕,3号线以日均275万人次的承载力,托起城市新中轴。如今,11号环线闭环成网,10号、12号线双对角线破局……广州的轨道交通网络历经27年迭代,从单线突破到骨架成型,再到如今的“毛细血管”加密,作为“内通”的主力,地铁为市民出行提速,打通城市“大动脉”。

尤其是近年来在建的多条线路规划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地铁覆盖不足的问题。10号线、11号环线、12号线以及在建的13号线(13号线二期首通段将接上地铁环线),它们均可以重点解决中心城区线网密度。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即将通车的10号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它能解救3号线。

10号线分为两部分——新建的广州大道中至西塱段,连接天河、越秀、海珠、荔湾这中心四区的核心区;已有的天河客运站至石牌桥段,即目前正在运营的3号线支线,体育西路到天河客运站这一段,未来将从3号线中进行拆解,交给10号线。

3号线至今仍保持着全国单日客流量最高纪录为275.8万人次 。10号线通过拆解3号线天河段支线,预计可较大程度分流体育西站客流,使这条"全国最忙地铁"单日载客量下降,缓解客流压力。  

目前广州中心城区轨道密度已达1.1公里/平方公里,待今年年10号、12号线等线路投用后,800米覆盖率将提升至80%,比肩伦敦(88%)、东京(85%)水平。

2025年,广州地铁将力争开通10条(段)共173公里的“地铁+城际”线路,进一步织密地铁和城际网络,推动“四网融合”取得新进展。这些线路包括6条(段)地铁和4条(段)城际,通过“内通外联”,加密中心城区线网,促进大湾区交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协同发展。

在产业端,日前举办的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透露,广州将做优做强轨道交通设计运营和增值服务,做活做实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建设施工,力争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3500亿元,增加值突破700亿元,纳税突破100亿元。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