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秀甲圭峰的层林叠翠,到镇海湾红树林公园白鹭纷飞;从城市绿荫游人如织享受亲近自然,到野郊林里学生儿童探寻自然之趣;从林权改革试点到蓝碳交易探索……江门这片海岱相连、山川秀美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侨乡特色和多元的美丽特质,书写着绿美生态建设的新篇章。自广东省委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来,江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努力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江门路径。近年来,江门以绿美生态建设为引领,推动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全社会爱绿、护绿、兴绿热情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窥见江门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上所取得的成效:自2022年底至今,全市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5余万亩,城乡绿化植树130多万棵。
台山大隆洞湿地公园。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六大行动”织就青绿经纬
鹤山桃源镇马山的春天,总比别处来得更厚重些。这片在40年前因滥伐而水土流失的丘陵,如今已被22万亩针阔叶混交林覆盖,林间枝叶交错成荫,仿野生灵芝在交错枝桠下破土生“金”,见证马山从“复林”迈向“富林”。望着重披绿装的山岭,附近的村民感慨,山还是那座山,但日子早已换了模样。
马山的蝶变,是江门绿美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江门推深做实林长制,把“绿美”绣入高质量发展蓝图,聚力推进“六大行动”,激活绿美经济新引擎,绘就生态建设新图景。
2022年以来,江门共完成林分优化23.05万亩、森林抚育42.26万亩,新建的4个森林城镇、20个森林乡村、9个绿美红色乡村、9个绿美古树乡村让“绿美细胞”渗透城乡末梢,68个改建的口袋公园点缀城镇肌理,766.7公顷新增县镇村绿化面积托起73.2万株新植树苗的蓬勃生机,绿化升级的66个高速出入口与14个服务区织就“绿色动脉”,全市1892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新建的4个古树公园延续千年年轮记忆。如今,江门的森林面积、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提升,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画卷正在侨乡大地徐徐铺展。
更让人振奋的是,在“两山”实践中,江门也探索出一套“江门解法”。在鹤山,曾需两个月跑手续的林权证,如今三天到手——这项全国试点的林权登记改革,加速激活林产生态价值;在恩平沙湖镇,“两预两委托”模式唤醒沉睡林地,成为全省典型。2024年,江门林业产值496亿元,同比增长4.9%的数字里,写满了江门“从林权改革到生态变现”的绿色智慧。当开平用全省首笔5亿元森林GEP贷款激活绿美经济,当恩平镇海湾红树林碳汇项目拍出全国单次交易最高总价,生态与发展的共生密码在江门破译,“林城相融、生态惠民”的愿景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红树林筑起海岸线生态屏障
在江门1.93万亩红树林湿地中,镇海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耀眼的生态地标。潮水退去时,秋茄树的呼吸根如精灵手指探出滩涂,招潮蟹举螯横行,黑脸琵鹭优雅踱步——这片大湾区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原生红树林,去年入选省级重要湿地,让珍稀鸟类在拥有“五星级驿站”的同时见证“海上森林”重生。
渔民老陈的体会很实在:“从前嫌红树林挡了渔船,现在才知道它们是鱼虾的‘育婴房’。”生态认知的转变,推动保护举措落地:2021年,江门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2年,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纳入《江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启动建设;2024年,《江门市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印发,《江门市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5年)》完成初稿编制,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指引,推动江门湿地保护进入新阶段。
江门对湿地系统的守护,既有大刀阔斧的规划,也有细致入微的温情。2025年世界湿地日,3万市民走进各湿地公园,在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仰望鹭鸟掠过榕荫的轨迹,在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观察湿地动植物,在台山镇海湾红树林辨认招潮蟹与秋茄树呼吸根,在沉浸式体验中推开认知湿地的知识之窗。这场全民参与的生态觉醒,不仅定格于一时——“十四五”以来江门新营造红树林4305亩,修复3045亩,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省级示范区初步建成,新会小鸟天堂入选全省首批“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名单,让人与自然的默契沉淀在每一寸土地的重生里。
全民共写绿色长卷
这股全民植绿的热潮并未止步于线下。在江门,市民通过“认种一棵树”微信小程序、“全民义务植树”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窗口即可认种捐资。依托“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让主题林在云端与实地同步生长。
从机关干部挥锹培土,到校园学子浇灌幼苗,从乡贤企业捐资植绿,到村民认养古树,江门以多元参与机制织密“共建网”,让绿美生态建设从政府主导的“独奏曲”升华为全民共谱的“交响乐”。
采写:南都记者 罗韵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