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岳青 5月17日至5月19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肇庆学院顺利举办。本届竞赛共吸引161所高校、逾20万名大学生参赛,收到科创作品3.6万余件。最终178个项目获特等奖,华南理工大学捧得“挑战杯”,广东工业大学等25所高校斩获“优胜杯”。
“挑战杯”颁奖现场。 通讯员供图
本届赛事注重打造全方位的产学研融合育人体系,通过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典型分享等多维度的交流,全面提升青年学子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闭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大赛评委会主任张偲院士带来“向海图强,青年担当”主题分享,围绕“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与贡献”“海洋科学发展前景与青年机遇”两大主题作了系统介绍,勉励青年夯实基础研究,为海洋强国建设和全球海洋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九年前,乐聚机器人也是从挑战杯这个舞台上起步。”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先生分享了2016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开启创业之路的历程。他与同学因热爱与梦想聚在一起,9年间从“技术突破”实现“产业突围”,推动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他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光彩,实现人生价值。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作创新创业分享。 通讯员供图
决赛期间也同步组织“攀登大讲堂”,邀请往届特等奖指导老师、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鲁仁全教授讲授人工智能前沿知识。
而广东青年学子正带着他们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广袤的田野和海洋中落地生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智必达”团队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开发智能采摘机器人,实现单日采摘果实超1000斤,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控制果实损伤率在 8% 以内,远低于人工采摘的15%;在汕尾马宫渔港海洋牧场上,搭载着 5G+AI 监测系统的智能浮标正随波浪起伏,实时回传着表层水温、溶解氧等12 项水质指标。华南师范大学“蔚海拾韵”团队将5G 网络分钟级监测数据推送至养殖户手机端,实现养殖数据更新频率从 “每日一次” 提升至 “每分钟一次”。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智必达”团队成员操作智能采摘机器人。 通讯员供图
今年“挑战杯”竞赛实现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来到肇庆、第一次校地合作办赛、第一次举办地方专项赛。肇庆“百千万工程”专项赛共吸引全省2971支团队、上万名师生奔赴肇庆7个典型镇村一线,形成近3000份规划和运营方案,将城乡美学理念深度融入规划设计,推动学生创新实践与肇庆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这些创新实践,正在肇庆的城乡画卷上留下实践印记。在肇庆端州文明路,225棵树龄数十年的黄花梨树整齐排列,形成全国规模较大的城市黄花梨行道树景观,成为见证府城变迁的“活文物”。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团队正以“自然博物,梨木连城”为设计主题,开启一场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于一体的景观升级工程,设计转化为服务地方的现实成果。
而在繁华都市商圈的遥望下,肇庆小㘵村静静诉说着600余年的岁月故事。肇庆学院“苏鳞焕巷·珩青叠新”项目团队采取“生态重塑+新旧缝合”策略,提出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康养研学的“农文旅康”四产融合模式,推动古老村落焕发新活力。
在赛事之外,系列活动搭建起青年与肇庆的深度连接:“百万英才汇南粤”肇庆专场招聘会,汇集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0余家重点产业,提供近3000个岗位;精品研学活动、青春嘉年华等12项活动,以潮流音乐演出、非遗文创展、美食嘉年华、夜光狮子表演等形式,提升肇庆对青年的吸引力;发布青春小店计划,上线“肇青优享”小程序,为参赛师生提供专属优惠。
今年广东省财政厅、团省委继续设立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安排1646万元资助全省高校426个大学生团队,以促进县域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科技服务为主要方向,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县域实践转化落地。每个重点项目资助10万元,一般项目资助3万元。
广东理工学院“沼虾富农”项目团队正是这一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该团队获得广东省省级攀登计划(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在今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同时在高要区莲塘镇荔枝村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他们以“水域智能监测+虾苗计数装置+AI养殖助手”的技术模式,为罗氏沼虾养殖装上“数智大脑”,让“虾塘”变“金塘”。
广东理工学院“沼虾富农”项目团队实地调研测试罗氏沼虾智慧养殖平台。 通讯员供图
活动现场特设优秀参赛项目分享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张景辉同学、肇庆学院陈梦炜同学、广州美术学院赖景熙同学作为“挑战杯”特等奖代表分享项目参赛经历,展现了新时代广东青年敢闯敢试的青春风采,也生动诠释了南粤大地创新创业生态的蓬勃活力。
三年来,全省共有1613个镇街在“百千万校地通”平台发出需求21249个,3.2万支高校突击队注册,1.78万支队伍成功结对,实现全省县(市)全覆盖,直接推动20万大学生入县下乡,带动60万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镇村一线作贡献。其中,1436个“挑战杯”项目与“百千万工程”深度结合,1382个项目获得资助在县域转化落地,实现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和服务中心大局相统一,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