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熙生物(688363.SZ)发布一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文章,在文章中称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简称HA)产业“在近几年资本市场的概念切换中遭遇了谎言与践踏”。
华熙生物称,透明质酸被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不如某物质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质具备市场价值”……这些抹黑与受操控的自媒体及网络上的虚假消费者评论形成共振,严重误导了市场,破坏着一批中国企业多年建立起的全球产业优势。
同时,华熙生物在文章中“点名”了华泰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 (2367 HK) 始于胶原,不止胶原》、安信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国货胶原蛋白龙头,妆字号至III类械全方位覆盖》等,此外,西部证券、信达证券、华福证券、申港证券、平安证券、方正证券等券商均一一被“点名”。
对于上述“点名”,一位不愿具名的被“点名”券商内部人士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我们研究所本着审慎原则,认为不太适合发声。”记者联系华泰证券、西部证券等多家券商,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应。
列举多家券商研究报告,皆指向巨子生物
在华熙生物为透明质酸产业“正名”的文章中,点名了多家券商发布的研究报告:华泰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 (2367 HK) 始于胶原,不止胶原》、安信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国货胶原蛋白龙头,妆字号至III类械全方位覆盖》、国金证券发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护肤业务高速增长、医美第二增长曲线可期》、西部证券发布的《科技为舟,引领胶原蛋白健康美学》、信达证券《以护肤品&敷料为始,奔赴星辰大海——巨子生物(2367.HK)深度报告》等。
华熙生物点名券商及其研究报告,来源于上市公司官微
不难看出,上述研究报告皆指向巨子生物。公开资料显示,巨子生物属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公司在官网自称“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旗下品牌包括“可复美”“可丽金”以及“欣苷”等,旗下产品有面膜、水乳、精华护肤品等,于2022年成功在港股IPO。
“2022年”也被华熙生物视作“题材切换”的关键节点。
华熙生物表示:2022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看似幸运地选中了。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对比研究”,所有人都可以检索到这些大量散布的“研究报告”来自哪家机构、围绕哪家企业、发布于什么时间,他们的名字与误导性言论被永久地记录在了互联网的世界里。
值得注意的是,巨子生物2024年实现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实现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在业绩高增、资本关注等背景下,巨子生物在二级市场上一路震荡上行,近日公司股价更是频频创新高,截至5月20日午间收盘,巨子生物市值突破920亿港元,市值再创新高。
华熙生物表示:透明质酸“过时论”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它将一个演化了数亿年,从未离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主角,拉入了以季度为单位的资本市场概念切换叙事中,试图用“神话过时”绕开中国产业发展必然面临的进阶过程,引导资本和市场资源聚焦于资本新题材,用“新贵登场”塑造着沙土高楼。
华熙生物点名华泰证券、西部证券等,称其研究报告是“误导性言论”
在华熙生物点名的“误导性言论”中,包括:华泰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2367 HK)始于胶原,不止胶原》:“与玻尿酸相比,重组胶原蛋白具有更多生物学特征,在美白、抗衰、再生、修复等领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相较于玻尿酸有潜在交联剂残留“馒化脸”的风险,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西部证券发布的《科技为舟,引领胶原蛋白健康美学》:“透明质酸钠则更侧重于补水保湿,可以应用于日常皮肤护理或术后皮肤修复,其修复功效弱于胶原蛋白”。
同时,安信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国货胶原蛋白龙头,妆字号至III类械全方位覆盖》也被华熙生物点名,研究报告中关于“透明质酸的主要特性为皮肤润滑和保湿。相比之下,胶原蛋白通常在提供结构支持、促进止血及细胞粘附、刺激细胞再生及增殖、修复受损皮肤屏障并为老化及问题皮肤补充营养方面拥有更多的生物学特性,分子量较透明质酸更大,故支撑力及刚性更强。因此,胶原蛋白相对于透明质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优势在于其皮肤修护和抗衰老的功效”被称为“误导性言论”。
“面对不断重演的概念切换,产业企业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审慎的评估,华熙生物决定开放透明地讨论这些言论是否存在基本的科学基础。”华熙生物称。
来源于华熙生物官微
在“正名”文章中,华熙生物从“透明质酸在衰老研究与衰老干预中的关键地位”“华熙生物为什么在透明质酸和生物学领域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等角度展开论述,同时列举了公司“合作全球实验室,三次技术迭代,实现透明质酸分子量大小和端基的精准控制”等案例论证。
业绩、市值大幅缩水,内部“刮骨疗毒”式改革席卷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华熙生物在2018年-2022年业绩持续增长,期间年度营收同比增长率突破过87%、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更是突破过90%,公司更是在2021年迎来市值巅峰期,市值突破千亿,和爱美客(300896.SZ)、昊海生科(688366.SH)被称作“医美三剑客”。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净利润的持续断崖式下跌,华熙生物的市值也是不断缩水:截至5月20日午间收盘,华熙生物总市值257亿元,与巅峰期的千亿市值可谓差之甚远。而业绩方面,公司2024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3.71亿元、1.74亿元,分别同比大跌11.61%、70.59%,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也同比跌超58%。
华熙生物近9年净利润变化情况,来源于东方财富
业绩暴跌背后,一场浩浩荡荡的“刮骨疗毒”式改革正在公司内部席卷开来。今年3月初,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启动“反贪风暴”,并公开表示:“鉴于企业管理之前的宽松风气,内部滋生了非常多的问题,公司今年开始刮骨疗毒,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绝不姑息。”
在上述公开讲话后不久,今年3月下旬,华熙生物便迎来了“高管大换血”,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三位高管刘爱华、徐桂欣、栾依峥离任副总经理一职。在离任的高管中,刘爱华、徐桂欣都是华熙系20余年的“老将”,栾依峥也在华熙工作5年有余。
眼下,华熙生物正深陷“内忧外患”之中:内部“刮骨疗毒”式改革,外部则是激烈的竞争压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张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