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瞰江河:太空水尺开启韶关治水新章

南方都市报APP • 探粤
原创2025-05-20 19:03

在粤北的青山绿水间,北江蜿蜒而过,滋养着两岸的稻田与村落,也见证着无数与水患抗争的故事。5月18日,广东韶关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全国首座业务化应用的“太空水尺”在此建成投用。

这一看似高深的技术名词,实则承载着中国水利事业从传统迈向智能的深刻变革。它既是一把悬于苍穹的“量尺”,丈量着江河的脉搏,也是一张编织未来的“智慧网”,将水文监测的边界从地面拓展至星辰。

图片

太空水尺。图源韶关水文分局

太空水尺:从地面到太空的维度跃迁

若将传统水文监测比作一场“点对点”的守望,那么“太空水尺”便是一场“空天地”的协作。

“水尺是水文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测量水位。”韶关水文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传统水尺主要依靠人工目测或传感器记录水位变化,这种手段虽直观,却受制于极端天气、交通中断或设备损毁的风险,“尤其在洪水肆虐时,监测数据往往难以获取,成为防灾决策的盲区”。

而“太空水尺”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它并非实体标尺,而是依托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的星载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从太空对地表水域进行高精度扫描,”武汉大学教授、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副总设计师张艳军告诉记者,“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它能够配合传统水文站保障水文信息获取。”

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天眼”与“地网”的无缝衔接。珞珈二号卫星于2023年5月发射升空,其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生肖元素,外形如一只跃动的“星兔”,却内藏尖端科技:卫星可“穿云透雨”,实现全天候监测;作为全球首颗Ka频段(更接近可见光的高频段)高分辨率SAR(合成孔径雷达)科学实验卫星,它的最高分辨率能达到0.5米,能识别微小水位变化,获得高精度水位数据。

它在太空中,如同一名不知疲倦的巡河员,将北江流域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数据实时传回地面。这些数据经水利模型推演后,不仅能校准传统水文站的记录,还能在通信中断时独立支撑监测系统,确保“极端条件下数据不断链”。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太空水尺打破了“以点代面”的局限。传统水文站如散落的珍珠,仅能提供离散点位的信息,而卫星遥感则将这些珍珠穿成一张覆盖全流域的网。“通过太空水尺,不仅破解了地区道路、电力、通信中断等极端情况下的水文监测难题,还能填补无资料地区水文监测的空白。”韶关水文分局副局长王步杰说道。 

太空水尺之用:守护江河安澜的科技之盾

这把“太空水尺”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的精准,更在于将这些数据转化为防灾减灾的“先知之力”、资源管理的“智慧之眼”。

4月15日,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宣布全省于当天进入2025年汛期。“龙舟水”的汹汹来袭让各地的水文工作者又进入战备状态。以往,这样的天气意味着水文站工作人员需冒着暴雨加固设备、人工读数,甚至因道路冲毁而陷入“数据黑箱”。但这一次,珞珈二号卫星的加入,让韶关水文分局工作人员的内心平和了不少。

对于普通人而言,太空水尺的“存在感”或许隐于无形,却真切地渗透于日常生活。

“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实时性的水利遥感产品,是解决许多水利工程问题的前提,而这正是国内外尚未攻克的巨大技术挑战。”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史良胜联合山东锋士邓青团队,开展珞珈二号水利应用模型和产品的研发。

图片

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

史良胜介绍,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的毫米波雷达在水体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团队正在开发大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地空天智能一体化,全力攻关水循环要素精确估计、水旱灾害智能预报预警和近实时数字孪生3个核心技术难题。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完成初代产品原型的开发,未来将通过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的数据对系统进行完善、验证和测试。

从珞珈二号的“星兔”巡天,到韶关的“太空水尺”落地,中国水利监测的叙事已从“人与水的对抗”转向“科技与自然的对话”。这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治理思维的升维——当数据从地面升入云端,水利事业将不再困于“点”的局限,而是以“天眼”瞰江河,以“智慧”纳百川,续写人与自然的和谐新篇章。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