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球赛,有心的服务!12支聋人足球队在佛山角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5-05-20 20:36

聋人踢足球,会是什么样的场面?当前,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聋人足球项目正在佛山如火如荼开展。记者在现场观察,除了沉浸于“无声”的世界,听不到掌声与欢呼,他们依然用矫健的身姿为现场观众奉上精彩的拼抢和进球,在场观众用肢体向聋人队员们献上热烈的鼓励。

据了解,聋人足球赛作为本届残特奥会的首场赛事,赛事共吸引了全国12支代表队、216名运动员参加,于5月17日至24日在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和南海体育中心展开小组赛、半决赛及决赛的角逐。截至18日下午,广东队已豪取二连胜。

3663x2442_682c5873ded8e.jpg

用手语“唱”国歌,聋人运动员上演澎湃声浪!

5月19日下午,在佛山南海体育中心内,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聋人足球男子组小组赛第三轮激战上演。《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在场地响起时,新疆队11名聋人足球运动员全程用手语“唱”完国歌。

现场,大雨洒在红色跑道上,新疆队与天津队队员整齐列队。“起来——”歌声响起,新疆队员右手自下而上划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国歌尾声,11双带着训练痕迹的手如声浪扬起,每一个动作都是无声的“最强音”。

“他们的手比任何歌声都有力量!”看台上,来自狮山罗村社区康园中心的22位残障人士组成观摩团前来呐喊助威。观众席里,学员们学着比划。同时,他们手里拿着自制的手举牌,向在绿茵场上不惧风雨、追逐梦想的伙伴呐喊加油!

这样温暖动人的景象同样出现在18日于世纪莲举行的小组赛中。当天30多位聋人观众自发一起到赛场为广东队加油助威,广东队运动员刘健的妻子匡樱梓也带着小孩到场,用手语与丈夫交流,为他打气加油。

4000x2667_682c5874db040.jpg

“小孩看到爸爸踢足球的时候很开心,很兴奋,很陶醉,为他爸爸加油。” 匡樱梓表示。

相较普通人,聋人踢足球的难度更大,主要靠手语交流。“队员们精神状态非常好,很好地完成了之前在训练中要求的技战术打法。”18日,广东队队长占卓伦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

 

630名志愿者提供贴心服务,无障碍场馆护航比赛

“世纪莲体育中心非常大,设施非常好,还有手语翻译,考虑到聋人沟通的需求,带来了很多方便。”18日,在场观赛的聋人球迷陈嘉欣表示。

4000x2365_682c5874024d4.jpg

聋人足球队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贴心的服务支持。据了解,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在此次残特奥会期间,进行了启用20年来力度最大、最全面的升级改造。如针对足球场地草坪的透水率、虫害、平整度、湿度等要求,特别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百慕大草坪,南海体育馆同样高标准完成了“无障碍设施改造2.0工程”,覆盖通道、卫浴、盲道等七大系统,确保让观赛与竞技都能实现硬件设施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的目标。

4162x2340_682c587419b29.jpg

赛场内外,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与手语工作者,用专业与温情架起沟通的桥梁,成为赛事圆满运行的重要支撑。

在南海体育中心副场,赛事志愿者田璐带领19人小组负责后勤保障。面对沟通难题,他们用“便签纸”架起桥梁。

“运动员休息室里,我们贴上‘冰箱有冰水’‘有需求请写下来’的提示,运动员们也会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他们的需求。”田璐说。除了在运动员休息室进行基础保障,志愿者们也会随机应变,有突发情况要随时补位。例如有志愿者临时被调去运冰,岗位空缺的下一秒就会有队友顶上。

据了解,本次赛事中,佛山共有13318名青年志愿者通过广东赛区赛会志愿者招募和信息管理平台报名,经过层层选拔,佛山赛区赛会志愿者目标控制数为3670人。围绕残特奥会聋人足球项目,佛山共安排了630名志愿者构建手语服务网络。其中,南海体育中心场馆志愿者招募315名,志愿者按岗位服务内容分为接待后勤、竞赛、宣传、指引、医疗、票务、机动七大板块。

 

呵护残疾人事业发展,佛山倾力点亮“共融之光”

此次比赛的举办地佛山,一直在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致力建立健全“康复-生活-教育-就业-文体”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保障体系。5月18日,南都记者走进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实地感受佛山对残疾儿童的关怀温暖。现场,有教师一对一帮助残疾儿童进行认知和社交教学,学校还创造性开设了“早茶”课程,帮助特殊儿童掌握实践知识,了解佛山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

据了解,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是佛山市唯一一所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教学校为佛山市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康复、养护服务,为家长提供康复培训和指导,目前学校共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3人。

图片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尊重生命,激发潜能’,希望每个孩子能够通过适合的教育得到适宜的发展,帮助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何智芳介绍,在市残联和市教育局双重指导下,学校已探索构建起“三全育人”生态化教学模式,即全员教职工肩负教学教育任务、策划设置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课程体系,以及联动社会资源,搭建校内到校外的全方位研学实践场景。

就在前几天,投身残疾人视野33年的何智芳还以“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的身份在北京接受表彰。何智芳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探索医教康教育结合,为全市提供样板经验。

这是佛山重视残疾人事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全市设置了7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为近150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教育,以及为2500多名特殊儿童提供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为进一步保障重症及困难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佛山还探索实施“送教上门”,为全省地级市首个。

在就业服务方面,2024年,佛山全市就业年龄段实现就业的残疾人达18670人,就业率64%,全市5793家用人单位通过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认证,各区也积极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帮助残疾人平等就业,实现经济独立;制定出台了《佛山市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办法》,以5类残疾人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N”个孵化项目成长带动残疾人创业就业,鼓励支持残疾人在更大的平台上逐梦。

在司法保障方面,佛山更是制定了全省首部地级市层面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从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法律责任等,全方位完善残疾人保障体制。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