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5月20日,广州大剧院以 “戏聚星火” 之名,正式拉开首届大湾区青年戏剧计划的帷幕,将通过展演、工作坊、剧本孵化等多元形式,为青年戏剧人才搭建起跨越地域的创作平台,更联合佛山大剧院、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珠海金湾艺术中心四大湾区剧院,一同助力大湾区戏剧生态的创新发展。活动现场,众多业内大咖与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戏剧盛事。
全链条扶持机制构建青年创作生态
“戏聚星火”启动论坛上,广州大剧院正式启动首届 "戏聚星火" 大湾区青年戏剧计划,以 "戏剧 + 城市文化" 创新战略为引领,通过整合戏剧展演矩阵、剧院联盟网络、剧团培育体系三大核心板块,构建起 "创作孵化-展演推广-市场转化" 的全链条扶持机制。该计划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坐标,依托广州大剧院平台资源,联合大湾区剧院联盟单位及戏剧人,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戏剧创作高地。通过提供剧场场地支持、专业技术支持、全渠道宣发等普惠性政策,推动青年原创剧目突破 "小剧场实验" 局限,实现从创作端到消费端的生态闭环。
本土创作作品《螺丝钉狗》。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公布了系列展演剧目与活动,包括备受瞩目的剧本征集环节,让大家对后续丰富的戏剧活动充满期待。论坛环节,广州大剧院首届“戏聚星火”传令人嘉宾导演/演员刘守正(中国香港)、编剧温方伊、导演/演员陈飞历(中国澳门)在第一幕 “传令人・破界之问” 中,围绕戏剧创新与职业生涯突破展开了深入探讨,分享了他们在戏剧创作中的宝贵经验与独特见解;在第二幕 “拾薪火・传承接力” 中,香港中英剧团《血色双城记》监制李淑君(中国香港)、澳门戏剧农庄主理人李俊杰(中国澳门)、广州生白剧场主理人/导演邱泓钧、反转舞台艺术总监王昊然等嘉宾,就戏剧与市场问题各抒己见,为大湾区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幕 “学院组・育梦之原” 里,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制作人王炜、香港演艺学院署理戏剧学院院长黄龙斌(中国香港)、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一级编剧林蔚然、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创始人/制作人王楠等嘉宾,从学院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为培养未来戏剧人才出谋划策。
推出首个华语原创剧本孵化季
广州大剧院于2023年推出的青年戏剧人才孵化品牌——“扬艺计划”,在今年将联动本次“戏聚星火”大湾区青年戏剧计划进行全新升级,以展演剧目为核心,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导演、编剧、制作人等空降授课,推出涵盖剧本演读、戏剧创制、表演训练等专业课程及主题工作坊,当中包括:围绕高世章X岑伟宗作品《穿Kenzo的女人》的音乐剧演读工坊;帮助剧本创作爱好者提升能力的温方伊戏剧编剧工作坊;来自澳门戏剧农庄创办人执教的即兴戏剧表演课;结合《当家猫遇上猫》推出的、为爱宠人士设计的社会戏剧工坊等等,继续为青年戏剧人带来优质进修活动,助力搭建大湾区戏剧创作生态圈。
2025年还将推出广州大剧院首个华语原创剧本孵化季,通过专业戏剧孵化环节,发掘有市场潜力的戏剧剧本,让优秀剧作品得到呈现机会,培育及扶持本地戏剧创作人才。整个孵化季从今年5月持续到11月,分为剧本征集、公开演读及剧本打磨、作品创排及汇演三个阶段,主办方也将为最终入选作品提供从场地到资金等相关创排支持——从进修课程到剧本孵化,力求给予青年戏剧人实实在在的帮助。
10台好戏双线展演点亮青年戏剧星火
据了解,本次计划以 “示范单元” 与 “展演单元” 双线并行,呈现10台风格迥异的戏剧作品。
示范单元中,集合了经典与地域特色结合的几部作品,如《一个人的莎士比亚》,一个演员撑起一台戏,特别考验功底;粤语话剧《血色双城记》,改编自狄更斯的名著,用悬疑故事讲人性和社会矛盾;英国原版的《吸血鬼德古拉》,呈现哥特美学;《二月廿九》以澳门都市生活为背景,展现时代变化中的个人记忆。
《二月廿九》剧照
展演单元的本土创作也很亮眼。《当家猫遇上猫》是香港和深圳团队一起制作的音乐剧,用宠物的视角讲述生活,轻松又温暖;《天黑请开眼》以剧本杀为背景,是很特别又有趣的呈现;《你见过我的猫吗》讲述都市人的孤独和陪伴,很治愈;《首阳山的最后一日》在古今对话中探讨理想主义和现实困境,很有深度;《螺丝钉狗》,全剧没有台词,全靠肢体语言演出职场人的状态;《鸡黍之约》改编自《后汉书》的典故,把传统戏曲和现代舞台美学结合,重新诠释 “信义” 的当代价值。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