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部分扶梯近日贴上成排“小脚印”,提示乘客并排站立、站稳扶好,无需再刻意空出左侧通道。事实上,北京自2018年起已取消“左行右立”倡议,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香港等地亦陆续劝导乘客停止扶梯走动。那个曾被视作“高素质”的公共礼仪,缘何在官方与专家的反复提醒下,变成了安全隐患的代名词?
作为一种公共交通礼仪,“左行右立”最早可追溯至1944年伦敦地铁深层站台出现的“请站到右侧”(Please stand on the right)标识,其设计初衷是让赶时间的旅客从左侧超越,提高客流周转率。随后这一规则经欧美、日本及中国地铁手册不断复制,被写入城市礼仪指南,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一度被媒体盛赞为衡量公共文明的隐形标尺。为什么是“左行”?因英国车辆靠左行驶。伦敦交通局2015年在霍尔本站试行“双侧站立”方案时发现,尽管通行效率提升近三成,若无持续提示,乘客仍会顽强恢复旧习,可见行为规范一经符号化,改变谈何容易。
20世纪后期,“左行右立”随城市化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传入中国,并在多个一线城市地铁系统建设初期引入,作为文明乘梯的标准。这一行为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秩序和效率的追求。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希望建立一种互让互谅的秩序,让赶时间的乘客有专用通道。这种行为背后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代表着一种现代都市的公德心。即使官方不再提倡,许多人仍然遵守,说明这种“利他”行为已内化为一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至于它是否符合工程科学原理,大家倒不太关心。
如果用科学数据说话,不得不说这份“礼让”常成好心办坏事。从工程视角看,扶梯21—24厘米的踏面高度、0.65米/秒的速度本就不适合步行,人为加速只会放大跌倒、踩踏的链式风险。全球统计显示,约3/4扶梯伤害发生在行走或奔跑时。南京地铁统计,95%的扶梯零件损坏源于长期受力不均。通勤效率方面,有实验表明,“左行右立”每分钟运送81人,而双侧站立可达113人。换句话说,看似为一部分人节省了时间,却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
扶梯之争提醒我们,善意未必天然等同于科学。那么,如何在尊重市民善意的同时,引导形成更科学、更安全的公共行为规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在地铁站内设置明确的乘梯指引,为赶时间的乘客提供专用楼梯或快速通道,同时,优化站内引导标识,减少不必要的拥堵。市政部门应加强科学普及,让市民理解“左行右立”的具体危害,并提供替代方案(如北京地铁的“小脚印”标识),以直观方式引导行为改变。简而言之,就是既承认并肯定市民礼让行为背后的美好初衷,又引导行为改变,保留互助精神。
推而广之,在都市规划设计时,应倡导“包容性设计”理念,即不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特殊设计,而是从根本上考虑多元需求,让所有人都能便利使用。建设友好城市,需要将人文关怀与数据证据并举,通过加宽通道、清晰指引、提供步梯与无障碍坡道等多元路径,让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安全从容行动。唯有当理性与感性相互校正,我们才能在倡导利他的同时,避免“文明”沦为风险放大的外衣,真正培育与现代都市相匹配的高素质市民行为。 □ 麦嘈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