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操控者——MCN机构乱象调查
流量经济盛行,部分MCN机构为逐利不择手段。操控网络水军,炮制网络谣言、批量生产低俗内容……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开启“流量操控者——MCN机构乱象调查”,深挖背后套路,助力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清朗。
第一期,关注MCN机构的网络水军生意。
“叙利亚女孩主动搭讪来旅游的中国小伙,希望小伙能花300万叙利亚货币娶自己去过安稳日子。”近日,有网友吐槽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大量文案雷同的内容。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监测发现,多个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都出现大量低质的同质化内容,这些或与一些MCN机构片面追求流量,以矩阵传播名义、行网络水军、引流炒作之实等有关。不仅透支着公众信任,也破坏网络舆论生态。
对此,专家呼吁,应加强MCN机构及账号信息透明度,防范批量操纵账号导致的网络乱象。
从婆媳矛盾到性别对立
借同质化内容引流卖货
从网友发布的截图来看,该短视频平台上有大量不同用户发布以外国年轻女孩为背景的视频,并配上“叙利亚女孩主动搭讪来旅游的中国小伙,希望小伙能花300万叙利亚货币娶自己去过安稳日子”等雷同的文案。平台方回应称,部分用户发布同质化虚假信息为交友类APP引流,已对违规账号禁言并下架相关视频。
部分网络平台检索内容结果及个别用户主页作品截图。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发现,批量发布雷同内容,通过矩阵化传播博取流量的现象在短视频平台上并不少见,有的更是趁机推销商品、带货牟利,套路十足。其中,又以上演夫妻关系、婆媳矛盾等家庭话题的雷同内容居多,如“五套房全给儿子,晚年却让女儿养老”“嫁了三个老公,个个都打我”“十年前借给哥嫂10万,今天还了10万,居然说还清了!”
比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高达500多万的用户“李***”近期频繁更新,于5天内连发6个关于“52岁单身大妈居然怀孕了,孩子究竟是谁的,女儿气得直哭”的视频。播放量最高45万,最低也有近10万。这6个视频套路相同,先讲故事,随后顺势推销一款太阳能折叠足球灯,并引导网友到主页橱窗购买。橱窗信息显示,这款足球灯由“*** 百货店”出售,单价29.9元,已售出8000余件,累计销售额超24万。据店铺上传的营业执照显示,该店铺持有者为河南焦作的一名个体工商户。
值得一提的是,该用户主页还重复发布过“我母亲在伺候我月子这段时间和我公公眉来眼去”“28岁女孩和自己的爸爸同房睡了8年”等主题视频。这些视频也在为同一款太阳能折叠足球灯“打广告”。
再如,近期还有多名不同IP的用户在某视频平台发布“儿媳妇被婆婆打流产”的视频内容,故事几乎一模一样。同样,他们在讲完故事后也推荐商品。尽管推荐的商品不一,但商品指向的店铺均有较为可观的销量。
同一用户或不同用户批量发布同质化内容,真的只是用户的个人行为吗?南都记者留意到,去年5月,曾有平台发布公告称,有部分用户在平台上利用低质雷同素材批量制作视频,博取流量后通过各类营销方式变现,背后实际有团伙遥控、指挥,已具备网络水军特征。
炒作负面社会话题
摆拍虚假事件博眼球
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还有部分自诩专家的用户热衷于炮制行业虚假或负面话题,发布的视频话术高度相似,却缺乏可靠的数据或案例支撑。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监测发现,去年11月至今,一大批如“***说金融”“***聊金融”“金融***姐”“***资本运作”等用户,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上发布“**彻底慌了”“****集体躺平了”“再这样搞下去,****将全军覆没”等涉企内容,虚假炮制信息,带来恶劣影响。这些用户多在主页简介标榜自己从事金融、税务等行业多年,拥有丰富的企业服务经验。
部分网络平台检索内容结果截图。
此外,还有不少短视频用户发布未经证实的社会事件,或存在明显摆拍痕迹的不实内容,引发了大量关注,有的甚至引起了部分网友的恐慌。例如,去年以来,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大量以“告诉孩子地上东西不要捡”为主题的视频内容,文案高度雷同,均讲述了有小孩子因随意捡地上的东西中了迷药,进而被拐走的案例。
其中,多则视频声称有女学生在路边捡到一瓶疑似香水物件,打开嗅闻后便被迷药迷晕,对人贩子言听计从。但仔细观看可以发现,相关视频虽刻意模仿监控摄像头画面,但视角远低于正常的路边摄像头,且有数个不同角度机位,拍摄相同穿着的“学生”跟随“人贩子”离开画面,摆拍痕迹明显。对此,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知名警务大V“江宁婆婆”也发文指出相关内容是摆拍视频,“没有发生过这种案件”,可仍有众多网友尤其是中老年人深信不疑。
有资深的短视频账号运营人士指出,通过惊悚的画面或者文案来引起观众的危机感已经成为短视频账号“起号涨粉”的方式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吓观众”,在视频中讲述观众不愿意或害怕遇到的事情,如“开车被货车撞”“装修被骗”“养大狗咬陌生人”等,再讲述避免方法以引流涨粉。还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短视频“起号”后便是直播带货牟利,一环接着一环。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这类虚假内容并非新鲜事,几年前就有媒体曝光过自媒体摆拍“抢小孩”等虚假事件伪装成监控视频博取流量的案例。
网络水军乱象频发
专家称MCN或为始作俑者
据国家网信办2022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国内几家头部网络平台粉丝量超千万的网红账号,约40%已与MCN机构签约,其中某重点平台入驻的MCN机构旗下账号超过30万个,年均生产信息超过3300万条。毫不夸张地说,MCN机构“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旗下账号人为制造“网络热点”,炒作社会话题。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MCN为提高植入广告发布效率,会组织专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背景拍摄照片,并撰写不同文案。这些文案像流水线产出一般,再分发给旗下账号上线。
今年4月底,抖音发布治理公告,指出有黑灰产团伙集中组织、教授真实用户集中发布低质量、内容雷同或相似的视频或评论,组建网络“水军”,非法博取流量。小红书在近期的治理公告中更是指出,有黑灰产团伙利用 AI批量生产并发布同质化内容“养号”后售卖或虚假营销变现。
从这个层面来看,前述发布低质雷同内容的用户背后是否也会有黑产团伙或MCN组织?据观察,这些用户的主页虽均无MCN机构标识,但其文案相似度之高、发布时间之接近,实在难以用“纯属巧合”来解释。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网络平台“账号主页外显MCN机构标识”功能的实现依赖于MCN机构与内容创作者的主动绑定,部分发布同质化内容、参与话题炒作的账号虽然没有外显MCN机构标识,但也不能说明其与MCN机构没有关联。还有专家直言,有时候虚假信息和同质化内容的出现,始作俑者不单纯是账号,而是相关的签约MCN机构。
强化MCN与账号关联披露
防范批量操纵账号乱象
对此,有不少专家建议进一步提高MCN机构及其旗下账号信息的透明度。今年年初,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要求MCN机构应当与旗下网络账号进行绑定,在网络账号注册、拟变更账号信息等环节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撰文表示,通过一系列绑定和披露的要求,能够实质性建立MCN机构和旗下账号关联关系的管理、披露、治理规范体系,有效提高面向公众和监管机关的透明度,有效防范MCN机构不当批量操纵账号导致的乱象。
与此同时,进一步压实对MCN机构的监管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与MCN机构相关的管理法规不断完善,在具体执行中应加强整治力度,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比如,MCN机构旗下账号如出现不法行为,可对该MCN机构采取降低佣金、旗下账号禁言甚至封禁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南都记者留意到,今年年初,网信部门曾就网络水军问题通报了部分典型案例,指出有网站平台同质化文案问题频发,多个账号批量发布高度相似帖文、短视频等内容,恶意蹭热引流、挑动对立情绪,有的MCN机构还组织账号批量炒作牟利。已对乐**媒、趣**化等1300余家批量操控账号的MCN机构进行清退并禁止重新入驻,取消提现功能权益211家,关闭MCN机构旗下账号9600个。
此外,中央网信办近期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也将重点整治“利用AI内容农场或AI洗稿,批量生成发布低质同质化文案,博取流量”等利用AI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的突出问题。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研究员 罗韵 李伟锋
设计:张许君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流量操控者——MCN机构乱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