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老照片“动”起来,看文博会里的特区速度

南方都市报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05-21 15:44


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即将启幕。

适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

这个“中国文化第一展”中,

留下了特区发展的哪些印记?

我们用AI修复了一批老照片,从“动”起来的照片里一起回看文博会里的深圳特区变化——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Slogan。

1984年,深圳用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建设定义特区速度。

51b8b497-a898-407a-a88c-71173f428c8f.gif

20年后,首届文博会1583个标准展位一个月内售罄,再次展示特区速度。

那一年,众多国外参展商走进在“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设置的分会场,他们惊叹大芬村画师们有着把照片复刻成油画的“超能力”。

1d8d8224-8b75-4c20-b6c2-faa24111e40d.gif

时隔一年,文博会的名称上多了“交易”二字。

因为这两个字,文博会的内涵发生质的变化,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广交会”。

6cef5134-aeae-4a81-8046-d6e934acd9a8.gif

4天展期,会场内人头攒动,超90万的参观者,达成交易额超百亿元,把深圳速度“刷”出新高。

“开放从不止步”

1994年,耗费三年打造的深圳世界之窗正式开业,人们通过小小的“世界之窗”看世界。20多年后,文博会让全世界到“碗里来”,到广东来“掘金”。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带一路·国际馆”首次设立,俄罗斯、印度等15个国家所有展品销售一空。

0786451b-bc01-4f72-9e2f-abc951fb0d44.gif

两位中东客商戴着当时最新的VR虚拟现实眼镜,新奇地在1号展馆里感受过山车的速度与激情;伊朗展商不厌其烦地为市民讲解着他们手工编织的羊毛画,想要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讲给深圳的观众听……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新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中,展示着协同创新的各种“黑科技”。

“创新就是生命”

深圳市人才公园的语录石上,镌刻着一条醒目的标语:“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很多人不知道,各行各业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春风,早在2005年就吹到了文博会。

这一年,“首届中国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会”在文博会上设立。来自全国各地2.5万多名应聘者涌向深圳,达成求职意向的职位5700多个。

在高层次文化人才入深“绿色通道”的保障下,这届“人才文博会”为文化人才“个人申报”入户深圳保驾护航。

创新的步伐,在20年文博会的发展中可见一斑——

那一年,观众也可以在开放日走进会场,近距离与俄罗斯大师画作面对面;

那一年,文化新业态展区首次设立,按原型复刻的敦煌莫高窟被搬到了会场……

去年,机器人在现场跳起了英歌舞,文化科技企业大咖带着新品到场“路演”,文博会成为新产品、新项目的“首秀”舞台。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开幕在即,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动注脚,

这张“文化名片”,

将带我们见证更速度、更开放、更创新的特区精神。

92b4cded-689a-495d-9b82-63b83fdf62ba.jpg

来源:南方+

编辑:杨景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第二十一届文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