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场论坛干货满满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05-22 21:24

5月20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聚焦“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题,汇聚产业、科技、教育、金融等领域专家共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路径。

图片

论坛现场。郑鸿杰 摄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定位。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六年多来,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下,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迅速成长为全球瞩目的科创热土,拥有超过7.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成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2位……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迈进。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应该瞄准哪些领域发力?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参事室成员、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打造全球开放创新枢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章部署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近年来,瞄准该建设任务,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居全国首位;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都保持在全国首位。

在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打造方面,广东初步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当前,在粤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科技部二司副司长石磊在论坛分享中透露,近年来,科技部大力支持粤港澳三地加强科技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其中,通过实施粤港高校“1+1+1”联合服务计划,推动8所港澳高校参与建设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石磊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一步深度融合。

石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需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优化大湾区创新企业效能,疏通创新要素的流动中的堵点、卡点。他介绍,接下来,科技部将继续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加快集聚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打造全球开放创新枢纽。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在分享中表示,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就是要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根本遵循,加快建设一个具有引领性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示范能力。

“创新体系是在创新战略的指引和机制的推动下,创新组织集聚人才、整合资源,并推动人才与资本的发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创新成果的网络系统与制度安排。” 王茤祥表示,建设创新体系的关键是要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协同共生的创新组织体系。现代创新中单一创新组织往往难以独立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挑战,需要不同创新组织“专业做精”不断夯实领先能力,并根据任务需要“协同攻关”及时解决重大难题,实现专业能力与动态任务的统一和自由式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的统一。

提高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度

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打造人才集聚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前沿科技研发能力的紧密结合。粤港澳三地定位不同、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片沃土。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示范区,那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在定位上,四大平台各有不同,横琴是主要面向澳门的创新合作平台;深圳的前海、河套是主要面向香港的创新合作平台;广州的南沙是主要面向港澳的创新平台。

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其中面积最小的一个,深港两个园区总面积只有3.89平方公里,但其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已汇聚了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超440家科技企业、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1.5万余名科研人才。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党组副书记、署长钟海介绍,近年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挥“一国两制、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优势,集聚培育了一批国际化专业公司和年轻人才,落地了多个国际化产业项目,在跨境合作、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钟海表示,未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利用其独特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探索资金、数据等要素的有序流动,建立高密度、高频次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实验研究机制,成为大湾区的科技大节点和经济特区中的科技特区。

与澳门一水之隔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3年多来,也发展成为了澳门与广东科创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横琴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7家,累计引进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22人。当前,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等“四新”产业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茁壮成长。

近年来,随着合作体系的日益完善,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日渐深化,数据、资金、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大湾区科创实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教授陈国凯表示,通过横琴与澳门大学共建的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澳大师生在内地申请项目、寻找企业合作都有了很大的便利性。

陈国凯介绍,目前,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已经承接了400个政府和商业的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家企业在研究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这些企业每年为300多位澳大师生在研究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其实,每天我们的师生不光在做技术创新,我们每天也都在体验我们的制度创新和生态创新。现在,我每天从澳大教完书到研究院,开车只需要七分钟,在去年是25分钟,前一年45分钟,大前年是90分钟。” 陈国凯举例说,这一时间的变化代表的是从澳门和横琴跨境的基建制度、通关政策以及他们自己的身份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陈国凯认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除了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的资源优势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好“一国两制”的优点,而要发挥这一优势,则需要进一步畅通澳粤、港粤、港澳之间的资源流动,强化粤港澳三地的融合发展。

他建议,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需要保障科创政策的时效性和连续性,提升和服务管理的专业支撑。同时,还需要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主动的解决人才的基本需求。此外,还需要鼓励创新跨境科研合作模式。

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

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在全球化及数字化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加持。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的多重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加速落地,赋能千行百业。

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24家,上市企业达92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当前,在广东,“人工智能+”已落地开花。其中,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领域则是其中的缩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添介绍,当前,我国平均每5万名患者仅能分配到1.7名眼科医生,面对这一严峻现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病防治中的应用。

2017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开设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门诊。2023年3月,中山眼科中心启动国内首个眼科大模型ChatZOC的研发,与华为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并于2024年6月6日正式发布模型。据介绍,该模型通过交互式问诊为患者提供就诊建议,赋能医疗服务均等化。

林浩添表示,“我们这些从0到1的突破,也不只是发了很多顶级的论文,更加重要的是致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我们也逐步从‘书架’走向‘货架’,将创新的理论构想落地为惠及百姓的一些实际的应用。”

这些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正是得益于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林浩添认为,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在粤港澳三地已经形成了“双向奔赴”的局面。“比如,澳门大学在干细胞领域制备技术比较成熟,同时,我们的临床需求跟眼病诊疗积累的创新能力比较强,我们就会结合起来去做眼科相关的干细胞疗法研究。此外,我们与香港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很好的交流与合作。”


采写:南都记者卢婉珊 朱唯信

编辑:张思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