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赵雨琪 朱鹏景 1992年,150多个国家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将每年的5月22日确立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响应“万物共生 和美共续”的主题,举办了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开展了多场植树和自然教育活动,并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挂牌横琴一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基地,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科普宣教的同时,深入推进合作区“万树计划”义务植树的实施,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自然课堂开讲:解锁生态教育新玩法
5月18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植树研学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基地挂牌仪式成功举办。
据了解,本次横琴一中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设立教联体基地是依托横琴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激发青少年参与湿地保护的实际行动。
在横琴一中与颂琴小学一众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横琴一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基地正式揭牌,合作区城规建局于2024年推出的学生科普5月的横琴,还掀起了一股植树热潮。5月17日,约130名澳门的师生在澳门教青局的组织带领下,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挥锹培土,参与植树活动;5月18日,60名来自琴澳的学校老师及公众共同接力,在湿地种下黄皮、柚子、柑橘、柠檬等植物;5月20日,15对新人及情侣携手栽下15株海滨玉蕊树苗,每对新人都获得了植树纪念照和有喜植树限定款植树证书,成为爱情历程中的独特见证。计划也迈入新阶段。
学生科普计划在2024学年以澳门小学六年级学生为核心,开展湿地生态研学并取得显著成效,“圈粉”大量澳门学子;今年则进一步联动横琴本地学校,率先在横琴一中和颂琴小学落地研学活动与教师培训,推动琴澳教育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科普计划的辐射范围。
“我们希望在公园内有一块属于我们学校的空间,可以供孩子们在此做植物保育、调查研究,乃至在此做志愿服务。”横琴第一中学校长全疆发在活动中表示,通过实践行为去体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跟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路径。
活动当天,来自横琴一中与颂琴小学的代表还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实地探访,深入体验了自然教育科普课程。
以植树对话自然:百余株新绿扎根湿地
5月的横琴,还掀起了一股植树热潮。5月17日,约130名澳门的师生在澳门教青局的组织带领下,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挥锹培土,参与植树活动;5月18日,60名来自琴澳的学校老师及公众共同接力,在湿地种下黄皮、柚子、柑橘、柠檬等植物;5月20日,15对新人及情侣携手栽下15株海滨玉蕊树苗,每对新人都获得了植树纪念照和有喜植树限定款植树证书,成为爱情历程中的独特见证。
三天的植树活动共吸引了220名参与者,栽植一百余株适应湿地环境的乡土树种。这些湿地“新居民”将与湿地中珍贵的生态系统——红树林一起,共同构建“陆地-红树林-海洋”生态廊道,为鸟类等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地。
以论坛助力湾区生态发展:学术与教育并重
5月10日,由合作区城规建局及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圆满落幕。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论坛吸引了超过350名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公众代表参与。
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师生分享了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由澳门中小学生及公开组精心创作的27幅生物多样性主题海报,展现了琴澳青少年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论坛还通过闭门圆桌会议,围绕“横琴自然教育战略”展开深度探讨,为湾区生态保护与教育实践注入新动能。
据统计,横琴目前记录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32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54种;本土野生植物674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10种;昆虫483种。
这里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维系横琴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琴澳两地将持续携手,以行动守护横琴这座生物多样性宝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一起守护横琴湿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