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主题版本展亮相文博会,90余件展品告诉你哪吒的来历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5-22 22:44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盛大启幕。南都记者在9号综合展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展位看到了东晋时期的哪吒图像。在本届文博会上中国国家版本馆特意推出“哪吒闹海——中国国家版本馆藏哪吒主题版本展”,展览从海量馆藏中精心遴选古籍善本、精品连环画、音像资料等90余件展品,以文化为经纬,以历史为脉络,全方位、多角度勾勒出哪吒形象的丰富意蕴与演变轨迹。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华文化的生动缩影,既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哪吒的“三头六臂”形象可追溯至宋代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哪吒这一神话形象凭借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从古代典籍版本中的寥寥数笔,到现代多元媒介里的生动演绎,哪吒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

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肩负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在展览现场,中国国家版本馆征集部、展览部主任吴笑天向南都记者介绍了此次展览的起因与特色。

800x600_682f2de98ac27.jpg

800x600_682f2de986464.jpg

“您看到的这是第一单元哪吒溯源,哪吒自佛教东传伊始,以毗沙门天王眷属、夜叉神身份登场,早期形象呈忿怒相,面容狰狞,肩负降妖伏魔之职。这件是东晋时期天竺僧人昙无谶在北凉翻译了《佛所行赞经》,其中记载那罗鸠婆被认为是哪吒的原型,在佛教中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具有特殊的身份和使命,常被描绘为具有超凡的能力,守护佛法和众生。” 吴笑天介绍,佛教传入中国后,哪吒形象渐变,至宋代,禅宗典籍《禅林僧宝传》融入“析肉还母,析骨还父”情节,为其增添叛逆与悲壮底色。同时,其外貌描绘更为细致,三头六臂等奇幻特征凸显。这些变化丰富了哪吒形象,使其逐步融入中国本土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例证。哪吒的“三头六臂”形象可追溯至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所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哪吒形象是佛教护法神、道教神仙与文学叙事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情节与精神特质既延续了“析肉还父”的神话母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宗教哲学内涵。

《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定型之作。魔童出世-闹海杀龙-剔骨还父-莲花化身,哪吒形象开始趋于完整,奠定了哪吒的经典叙事框架,哪吒形象已经完全实现本土化,成为后世改编的蓝本。

 

1955年的版本成为新中国神话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范本

 

新中国成立后,哪吒这一经典神话形象在连环画、影视、动漫等大众媒介的创新性重塑中,不断绽放出契合时代需求的独特魅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创作,到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表达,哪吒的形象与内涵历经多次升华,不仅成为跨越代际、凝聚民族情感的文化记忆,更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走向世界舞台,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纽带。这一进程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领导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精神,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展品中,一件1955年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董天野绘制的彩绘连环画《哪吒闹海》是新中国可见的最早的版本,其以细腻笔触塑造了兼具童真与力量感的哪吒形象,成为新中国神话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范本,其艺术语言对1979年同名动画电影产生直接影响。

800x600_682f2e07166d7.jpg

800x600_682f2e070c2c7.jpg

汪玉山绘制的连环画《哪吒闹海》是新中国神话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版本。该作品最早于1955年由新美术出版社(后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初版,作品以传统白描技法塑造人物,线条简练而动态表现力突出,尤其擅长战斗场景的戏剧化呈现。

著名画家程十发1957年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绘制的连环画《哪吒闹海》,是新中国神话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范本。该版本以传统线描技法为基础,融合水墨写意与民间艺术元素,形成独特的程式风格。画面中,哪吒形象既保留稚气童真,又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遒劲线条展现英勇无畏的气质。

“国漫鼻祖”张光宇为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闹天宫》设计的哪吒形象,是中国动画史上首个经典哪吒视觉符号。这一版本的哪吒颠覆了传统版画中清秀英俊的少年形象,以矮胖体型、头梳双髻的“娃娃脸”为显著特征,被形容为“四五岁的胖娃娃”。

 

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张光宇的哪吒形象对后续动画创作产生深远影响。1979年《哪吒闹海》中张仃设计的英俊少年哪吒,虽在造型上另辟蹊径,但其“红绫赤足”的核心元素仍可追溯至张光宇的色彩语言。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哪吒闹海》是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该片由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联合执导,张仃担任美术总设计,作为中国首部宽银幕动画长片,曾荣获198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奖、1983年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等。

图片

图片

影片美术设计借鉴了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及民间年画等传统艺术资源。哪吒的造型以红衣白裤、乌发赤足为特征,混天绫的动态设计参考戏曲身段;东海龙王形象则融入青铜器纹样元素。场景构建中,陈塘关建筑形制参考唐宋风格,海底龙宫通过色彩对比营造叙事氛围,部分场景尝试将水墨意境与动画技术结合。

饺子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哪吒闹海》是其创作的重要参照。他在采访中提到,敖丙角色从反派到复杂人物的转变,正是为了呼应《哪吒闹海》对角色深度的追求。此外,《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红蓝CP”的设定,既延续了《哪吒闹海》中哪吒与龙族的对立关系,又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了现代观众的代入感。

现场还可看到198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哪吒闹海》连环画,该版本根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9年同名动画电影改编。全书为16开本,属当时较大开本,视觉呈现更具冲击力。采用原版画稿印刷,画面清晰度高、色彩饱和度鲜明。该版连环画推出印地语、英语、日语等多语种版本,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次展览不仅是对哪吒形象嬗变的深度回溯,更是一场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礼赞。我们期待通过这场文化盛宴,激发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哪吒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白蛇传》手稿与西文古籍《中国植物志》分别展出

 

本届文博会上,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围绕“赓续文脉”核心主题,重点展示馆藏版本精品和征集典藏等有关业务内容。一是结合中央总馆“赓续文脉”寿山石印章元素,在展位序厅设置“赓续文脉”印章石艺术装置,彰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

图片

二是以文博会为契机,面向海内外、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开展“一总三分”联合征集与捐赠工作。南都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展出期间,中央总馆特举办历史图档捐赠入藏仪式,并统筹安排入藏西安、杭州、广州分馆,促进“一总三分”联合征集入藏。

三是遴选馆藏版本精品策划专题展览:中央总馆遴选与哪吒形象有关的古籍善本、珍贵手稿、经典连环画、音像资料等近百种版本,策划实施“哪吒闹海——中国国家版本馆藏哪吒主题版本展”;西安分馆策划“陕西金石版本专题展”,集中展现地域特色版本资源;杭州分馆精选戴敦邦《白蛇传》手稿,策划“西湖梦寻·喜见昇卿” 展览,并配合展出如《雷峰塔经卷》以及西湖系列等馆藏精品古籍版本;广州分馆策划推出“域外古籍及 明清版本展”,现场展出明刻本《史记评林》、明刻本《春秋公羊传注疏》等,重点展示西文古籍《中国植物志》和图集《图说中国:她的风景、建筑、社会习俗》,力求多元视角呈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脉络。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第二十一届文博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