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听听这两位校长怎么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05-23 13:36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以“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从教育、产业、科技、金融等方面,专家共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路径。

打造一流湾区,离不开一流教育和人才支撑。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被提上日程。

近年来,随着共享交流的持续深入,从合作办学到新校创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香港、澳门多所高校率先在大湾区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机构,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而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中,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办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论坛期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来到现场,谈湾区未来教育。

倪明选:让“偏才”“怪才”不被埋没

“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赛,到2023年共获得了25次总分第一,186枚金牌,然而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菲尔茨奖。为什么好苗子没能被培养成大师?”倪明选在论坛上的发问,反映了当前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

对此,倪明选认为,对许多源头性问题缺乏探索耐心,是上述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已经成熟的框架下继续往前走,我们拥有很强的能力。但很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我们的探索还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还存在短板。”

图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接受南都采访。郑鸿杰 摄

而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倪明选也意识到,当下正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好时机。“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演进,使得知识及其来源快速迭代,颠覆了现有职业格局的同时,也为教育机制变革带来机遇。”倪明选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给高校更大的容错空间,去探索新型的特色发展模式,让学生拥有探索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题能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倪明选看来,要培育出能够支持科技创新的人才,大学教育必须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传统大学里,要求现有的学院和学科互相合作,仍然存在很多阻碍。”倪明选说。

发展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推广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评价体系让“偏才”“怪才”不被埋没……倪明选认为,港科大(广州)多元化的人才培育范式,终将为大湾区成为教育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樊建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股教育“新势力”

“中国有三千多所大学,而现有的八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是革命性的‘新势力’。”论坛期间,当谈及新型研究型大学对于大湾区乃至中国的意义时,樊建平说,对于新东西,先不要着急下结论,让子弹多飞一会,才能知道行不行。

图片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接受南都采访。郑鸿杰 摄

从院系建设层面的交叉学科探索,到学生科研能力培育方面的校企联动,再到就业创业方面的资源整合,凡此种种,都是樊建平眼中深圳理工大学“新”的表现。

“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计算机学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樊建平认为,传统学科要想继续创造价值,就不能守在固有的学科阵地止步不前。

据了解,深圳理工大学目前已成立八个学院,生命健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合成生物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位列其中。“这些与传统高校设置方式不同的学院,无一不是面向未来科创前沿和国际竞争焦点的。”樊建平举例说,人工智能和医学诊断、生物制造和化学,传统大学鲜有将其结合而设置专业的,在他看来,如果单从传统的学科划分出发,是很难解决当下各种“卡脖子”问题的。

“传统大学,大一到大三同学们拼命上课、考试、刷绩点,很多学生只有临近毕业的时候,才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樊建平认为,深圳理工大学采取的“4+1”培养模式(即每周4天课程学习+1天科研轮转)让学生入学即接触科研。“办学一年不到,我们已经有一些本科生具备单独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了。”樊建平坦言,由院士领衔的教学团队、校园周边的前沿科技领域创业氛围,让学生们拥有了与各路“大咖”对话交流的机会,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未来就业创业打下了基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探索,已初具成效,但如何借此打造人才和教育高地?对此,樊建平建议,可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让学校在部分专业的设置上,在博士点、硕士点或者学制时间等问题上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