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诸多艺人带火的“撕拉片”成为社交平台热门话题。单张数百元的价格,嘶啦一声便能获得“人生照片”的“撕拉片”究竟是什么?
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撕拉片,英文通常称为“Peel-apart film”或“Packfilm”,全称为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
上世纪40年代,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在为女儿拍照时,面对“为什么不能马上看到照片”的童真质问,发明了即时显影技术。在当时,撕拉片堪称即时成像技术领域的先驱之作,它将原本复杂、漫长的暗房冲洗过程,浓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这项技术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让人们得以即时捕捉和分享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而后,撕拉片因为设备笨重、数码技术的冲击而销量锐减,逐渐退出舞台。宝丽来于2008年宣布停产所有撕拉片,一代经典就此落幕。而富士在2016年才停止生产,在当时撕拉片已经成为了小众的产品。
撕拉片及相机。IC供图
撕拉片靠什么成像
虽然不同型号的撕拉片在具体化学配方和层面结构上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撕拉片由拍摄感光的负片和带有药水包的成像正片组成。
富士撕拉片结构示意图。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负片成像:按下相机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聚焦在胶片的感光负片层上,形成潜影;
药水显影:当胶片从相机中被抽出时,会经过一对精确控制间隙的滚轴,这个滚轴系统会将胶片正片上的密封的药水包挤破,药水均匀地覆盖在负片和正片之间。在预设的显影时间内,负片上的潜影被显现出来,同时通过扩散转移过程,在正片层上形成一个正像;
正负片分离:经过一定时间的显影反应后,负片和正片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影像。此时将相纸撕开,分开负片和正片,就得到了一张完整的撕拉照片。负片可以经过特殊处理后扫描为数字文件,进一步保存或编辑;而正片上的照片则是最终的成像结果,具有独特的复古质感和颗粒感。
撕开相纸。
同样是“即影即有”,撕拉片和拍立得有何不同?二者的成像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显影过程。
撕拉片拍摄完成后需要手动“拽”出照片,而拍立得自己“吐”出照片。撕拉片的胶片是预埋显影剂,由于手工操作的不确定性,药水成分和反应条件对成像效果影响较大。而拍立得照片使用的相纸虽然同样预埋显影药水包,但预埋的方式更为精细科学,且在显影过程中使用机械式挤压实现显影剂涂敷,使药水能够均匀分布在相纸各层之间,直接在相纸上成像,从而可以得到较好的显影效果。
撕拉片除了可以获得一张最终成像的正片外,其负片可以经过特殊处理后扫描为数字文件,进一步保存或编辑,一些高端撕拉片在色彩准确度、细节表现力、宽容度方面还被认为优于目前市面上的一体化胶片,其较大的画幅也为更精细的图像提供了可能。但是拍立得成品照片只有一张,无法留下底片,不可进一步编辑。
为何突然翻红
从明星和网友们分享中不难看出,撕拉片得以翻红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撕拉”过程以及各路高清摄像技术下的独特“复古感”。拍摄完成后仍需手动显影与等待、再到“撕拉”揭晓结果,拍摄撕拉片与高清的数码成像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充满仪式感和对未知的期待与惊喜。
再加上明星效应,撕拉片供需关系的急剧失衡,导致价格疯涨。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撕拉片几乎全为宝丽来和富士的库存产品,“拍一张少一张”的噱头让收藏价值倍增,物以稀为贵,“绝版”两个字对某些消费者而言有极强的诱惑力,即便存在废片风险,仍然受到追捧。
据悉,停产前,一盒富士和宝丽来10张装的撕拉片仅售65元、70元。而如今,在二手市场或专业胶片店,一盒未过期的撕拉片价格飙升至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单张成本高达数十元乃至上百元。
二手平台上的撕拉片。
一张已停产的小小纸片,获得了“纸片茅台”的称号。这种高昂的成本,使得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成为一种深思熟虑的“奢侈”行为。
厂家呼吁:保持理性
快门只有一瞬,想要获得一张撕拉片“人生照片”,除了表情、动作、神态都要拿捏得刚刚好以外,相纸本身也是个未知数。这些早就停产的相纸,其实基本上都早已过期,显影失败、色彩失真,都是出片的潜在风险。
据悉,目前市场上撕拉片主要存在两种消费模式:一种是即便拍摄后未能成像,消费者也需付费,仅作为体验;另一种是商家保证能拍出相片,但不保证成像质量。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工作人员表示,富士撕拉片相纸或因成本和设施笨重等原因而停产,已无正式官方购买渠道,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富士撕拉片相纸均为库存。部分收藏者拿出过期胶片高价售卖,可能存在博取流量的因素。同时,由于相纸过期,成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富士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对于这类网红产品应保持理性态度。在追求独特摄影体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质量和性价比,避免盲目跟风消费。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许乐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北京科技报、广州日报、经视直播、@金九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