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终端深圳“秀肌肉”:AI现场批改作业,机器人能文能武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5-23 16:02

当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屏幕中的对话框,而是变成一副能看、能说、能记的眼镜;一个会批改作业、讲解难题的虚拟老师;甚至一台能在人群中灵活行走、精准拧螺丝的人形机器人……AI终端已然从实验室走入现实世界。

5月22日,以“智联万物·端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在深圳开幕,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企业参展,集中呈现AI终端从硬件形态、交互方式到软硬一体化的落地成果。

开幕式现场,深圳发布两只产业基金,总规模达70亿元,瞄准AI手机、人形机器人、大模型一体机等新型终端产品,释放出以“端”为先的信号。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现场看到,AI眼镜正通过眼动交互完成拍照、识物与同声传译;AI大模型接管批改作业任务,实现个性化讲解与实时答疑;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体在现场拧灯泡、搬运物品,构建出“端侧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雏形。

作为全国首个以人工智能终端为核心的专业展会,此次展会不仅是“AI+终端”产品的集中亮相,更是观察深圳如何从硬科技创新迈向全产业生态协同的窗口。硬件、算法、数据与场景四位一体,终端已不再是简单的“设备”,而是AI产业加速渗透日常生活与生产体系的“神经末梢”。

AI眼镜“解放双手”:“看见”即可拍,还能当“贴身翻译官”

“我看到什么,它就能拍下什么。”展会现场,记者体验了TCL雷鸟展出的最新一代AR智能眼镜雷鸟X3 Pro,只需轻轻点击镜腿按钮,眼前所见即刻化为照片呈现在手机界面。无需掏出手机、无需手动对焦,这款眼镜打通了视觉感知与AI图像处理的交互链路。

另一项引发围观的功能是“识物讲解”。记者尝试将眼镜对准展馆中的物品,随后通过语音发问“这是什么”,眼镜内嵌的AI助手迅速识别场景中的物体,并调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这副眼镜的整机重量只有76克,佩戴起来和普通眼镜差别不大,但功能却包括拍照、提词、同声传译、导航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AI终端。”雷鸟创新市场经理张志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雷鸟X3 Pro是全球最小可量产的全彩MicroLED光波导AI眼镜,其搭载的全彩光引擎体积仅为0.36cc,较上一代产品缩小40%,使得眼镜形态趋近于主流日用眼镜。

图片

在光学显示方面,X3 Pro采用首款量产级表面浮雕光栅刻蚀光波导,具备5000nits峰值亮度,并通过特定波导结构有效抑制95%的彩虹纹,在强光环境下依旧能呈现清晰显示。这意味着AI眼镜正逐步摆脱“实验属性”,向日常可穿戴设备迈进。

市场表现方面,张志坤透露,雷鸟AI/AR眼镜已连续三年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今年一季度更是超过50%。他直言:“每售出两副AR眼镜,就有一副来自雷鸟。”从企业发布节奏来看,雷鸟X3 Pro预计将于5月27日正式发布上市,瞄准的是更广阔的消费级市场。

从产业趋势看,此类产品的背后是AI视觉、语音交互、轻量化显示模组、终端算法部署等多个技术链条的融合突破。尤其在通用大模型能力不断下沉至端侧的背景下,智能眼镜这一品类被寄予厚望,成为AI从“云”向“端”迁移的重要落地场景。

“智能眼镜是AI交互的下一代入口。”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PC、手机等终端产品形态高度成熟的背景下,眼镜以其天然贴近人眼视角的特性,有望成为AI感知能力释放的新平台。在办公、教育、翻译、导览、旅游等高频场景中,智能眼镜正在从“尝鲜”变为“实用”。

AI大模型“走进课堂”:能批改作业,还能当“一对一私教”

在另一侧的商汤展位,AI大模型与教育场景的结合成为一大亮点。记者现场体验了商汤最新发布的SenseNova V6系列大模型,模拟拍摄一道数学题后,模型不仅识别了手写笔迹,还能精准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并通过语音逐步讲解正确的解题思路,宛如一位“私人家教”。

这一功能背后,是商汤“日日新SenseNova V6 Omni”多模态大模型的实时推理与交互能力。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模型集成了视频、语音与文字的多模态识别技术,能够实现“拍照识别—错误定位—分步讲解—语音反馈”的全流程批改体验,支持小学至高中的多科目练习题,具备强推理、强交互与长记忆三大核心能力。

商汤方面介绍,SenseNova V6系列大模型包括Pro通用大模型、Reasoner Pro多模态推理版、Video长视频理解版与Omni交互版四个版本。其中,Omni版本特别强调端侧部署能力与实时互动能力,在日常教育、导览、陪伴等场景下,具备更强的即时响应与情感表达能力。

“我们希望大模型不仅能‘懂’,还能‘教’。”商汤工作人员表示,当前V6模型的数学解题正确率可达95%,不仅能指出学生在哪一步出错,还能引导式推理辅助理解。“这已经不只是一个答题工具,更像一个可互动、可成长的AI学习搭档。”

事实上,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落地正在从“答题神器”演进为“交互教练”。相比传统搜索式查题方式,新一代AI教师具备更强的语境理解与个性化反馈能力,不仅能讲“对的答案”,更能发现“错的逻辑”,完成“教的过程”。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教育场景将是大模型率先规模化落地的高频领域。一方面,其结构化数据多、应用需求刚、用户接受度高;另一方面,其对语言、逻辑、共情等能力的要求,也为大模型能力迭代提供了现实土壤。

机器人“秀绝活”:现场拧灯泡,深圳“机器人谷企业走进展会

展会的另一大看点,无疑是代表着AI与物理世界终极融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帕西尼展台,人形机器人TORA-ONE正在展示其灵巧的操作能力。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它伸出四指仿生灵巧手,稳稳地抓住一个灯泡,然后精准地将其拧入灯座。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对力度、角度和空间感知的高精度要求。

“就像人的手,若无触觉,便无法感知重量、材质,也不知该用多大力去抓取或操作。”帕西尼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研发的高精度6D霍尔阵列式触觉传感技术。

记者看到,其DexH13灵巧手上集成了超过1140个触觉传感单元,能感知压力、滑动、纹理、温度等15种信息,赋予了机器人近乎人类的触感。这只“手”不仅用于自家机器人,也已成为超250家机器人企业的关键部件。

帕西尼只是深圳“机器人谷”的一个缩影。沿着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麓,正汇聚起一批人形机器人整机、大模型、传感器、灵巧手等产业链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而在2025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更是高达40.1%。

“深圳的优势在于响应快、链条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平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深圳形成了从设计到零部件、再到市场化测试应用的全链条机器人生态,具备全国最快的产品迭代与落地速度。“机器人谷”的崛起,也代表深圳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主动突围。

张国平认为,“机器人谷不仅是产业集聚区,更有望形成技术标准与创新网络,提升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成为标志性科技地标。”

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和政策的引导。此次展会上,深圳市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20亿)和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50亿)的正式发布,为深圳AI产业的熊熊烈火再添了一把“干柴”。

这两只基金,前者聚焦算法模型、AI+应用、机器人关键部件等核心领域,后者则瞄准AI手机、PC、可穿戴设备、大模型一体机等终端产品。其目标明确,即为初创企业成长、独角兽培育、优质企业上市提供全方位资本支持。

这背后,是深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决心。如今,深圳已汇聚超2600家AI相关企业,形成了龙头引领、高成长企业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去年,全市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增加值达2045.54亿元,同比增长9.9%。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是经济稳健开局的关键支撑。”张国平分析,“在如此大的经济体量上,依然能实现高增长,说明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张国平也指出,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短期难以解决,是深圳机器人乃至AI产业发展的现实掣肘。

据《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高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全市机器人相关企业总数达7.4万家,占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总数的16.39%。帕西尼、智平方、越疆科技、普渡科技等企业活跃在各自细分领域,从零部件、灵巧手到整机、系统集成,推动深圳机器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