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厅长2000字长文辨析一个“错别字”,有点意思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5-23 23:20

近日,浙江安吉县安城小学的金陈乐小朋友在父亲的鼓励下给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写信,反映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时,发现戏曲介绍区“武旦风摆柳,窑旦手又腰”的介绍不通,应为“手叉腰”。4月26日,陈广胜手写了回信,感谢金陈乐指出错误,告诉他省非遗馆已经更正,“在这一刻,你事实上成了我们的‘小老师’……欢迎你和爸爸再来省非遗馆作客。”

这一番互动颇有意思。小朋友很细心,经常能发现博物馆里的各种错误,那么,他们如何反馈自己的意见,博物馆方面又是如何应对?上述互动可以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收到信件的官员感谢小朋友纠错,并表示欢迎再次作客。这一来一往颇为吸睛。在文旅领域,各地都意识到要做好营销,无论是有意为之做好推广,还是靠偶然事件推波助澜扩大影响,大家都挖空心思在流量上下功夫。在这个案例中,官员以独特的方式,间接向外界展示了当地的服务水平,无疑会提升大家对浙江非遗馆的好感。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里,还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更有意思的是,网友为金陈乐小朋友点赞,也欣赏陈广胜的诚恳,还有人认为“厅长回信中又有错别字,是‘做客’而非‘作客’。”为此,陈广胜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文章,5月22日夜间在个人公众号发布。在文章中他表示,自己读中小学时,“作客”与“做客”大体通用,前者偏书面,后者偏口语。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查了百度和词典,反复查证,提供个人意见供网友参考。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显然已经超越了文旅的范畴,而是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出现在各种场合的文字错误或争议,该秉持何种态度?陈广胜回应之认真很难得,这或许是日常工作习惯的体现,一丝不苟惯了;又或者是对汉语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怀,不放过哪怕细微的文字错误。无论如何,当外界看到那封2000字的回应文章,难免会感到些许惊喜。

在社交媒体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某某公众人物对外发布某个情况说明,然后被网友当作作文来修改,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语法逻辑,大家乐此不疲,倒是公众人物本人往往并不买账,又或者太尴尬,选择视而不见,沉默应对。当大家讨论公众人物的文化水平时,往往也要对互联网对书写习惯的影响展开一番讨论。

不仅公众人物如此,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道路指示牌,经常出现内容滞后、模糊破损、英文拼写有误等问题。而公众反馈这些问题后,有时候也会出现没人回应、不知道谁负责的尴尬。对于文字错误带来的影响,似乎各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公众场合的文字标识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出现低级错误对于城市形象是一种折损,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外交流频繁,那些低级的文字错误实在有碍观瞻。如果都能像陈广胜这样展现出对文字负责的态度,那对提升外界对这座城市的好感度肯定是一个加分项。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