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作家刘汉霖在戛纳谈文学、电影与社会责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5-24 21:44

2025年5月21日,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由戛纳电影节中国馆主办、法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协办的“影像的力量:公益电影的艺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主题交流会,作为中国馆压轴活动隆重举行。此次交流会汇聚了多位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嘉宾:包括“蒲公英公益行动”公益大使、国际知名演员与公益推动者林志玲,意大利汉学家、中国电影专家路易莎·普鲁登带诺(Luisa Prudentino),美国知名演员文森特·德·保罗(Vincent De Paul),Entre deux Marches电影节负责人Giacomina Dussol,以及来自中国的青年导演、作家、编剧刘汉霖,中国青年制片人刘笑尘等。

图片

中国青年导演、作家、编剧刘汉霖以其鲜明的创作主张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本次交流会最受关注的嘉宾之一。他不仅是本届戛纳电影节官方短片角入围作品《转人工(Representative, please.)》的导演和编剧,同时也是作家出版社两部长篇小说《中国往事·侠之大者》《2085》的作者。据悉,目前该两部长篇小说已列入长片开发计划,标志着他作为青年导演、作家,在跨媒介的艺术表达与现实观照之间的深度探索。

图片

在交流会上,刘汉霖首次系统提出“公益类型片”的艺术创新理念,并以“团圆系统”助力解决中国失踪儿童难题、“青骄第二课堂数字化平台”有效降低青少年吸毒发案率、“公益宝贝”带动600亿笔捐款惠及6000万人受益、“乡村特派员”驻村帮扶几十个贫困县从脱贫走向乡村振兴、“梦想电影院”普惠中国城乡低收入家庭及福利院儿童免费观影需求等真实案例为支撑,阐释了艺术作品增加社会公益功能的可能性。他强调:“我们团圆志愿者在十几年的公益历程中发现,有些问题用钱是解决不了的,但是电影能。”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局限,超越故事表面的情节和形式,主动与作品中的公共利益理念、同理心情感和“利他”哲学内核建立联结,通过创作有精神深度的作品,探索人性中存在主义、自由意志、善恶边界、生命价值等主题的作品,建立一种兼具解决社会议题导向、艺术影响力与产业循环潜力的新类型电影模式。

刘汉霖指出,所谓“公益类型片”,不仅仅是一部公益题材的影片,更是一种能够调动社会参与、形成现实影响并具备审美价值的电影创作路径。他提出,通过真实故事改编、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化参与机制和票房回馈社会效应,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电影生态系统:“我们希望这类电影不仅是娱乐消费,更是能改变社会的大众参与的公益行动。”

意大利汉学家、中国电影专家Luisa Prudentino教授表达了对“公益类型片”理念的赞赏,她说,二十年前,她就看到过中国有一部公益纪录片,当年那位纪录片导演就有过类似的想法,并表达了由于纪录片的局限,很难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票房,很难帮到更多的人,但是那位导演相信,未来一定有中国电影人去做这件事。Luisa感叹二十年后在戛纳遇到中国青年导演刘汉霖同样有此志向,她说,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中国人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会为别人着想,这样很好,非常棒。

图片

蒲公英公益大使林志玲也在发言中强调了电影作为“讲故事”媒介所承载的巨大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播力:“我觉得身为艺人,我们相当的幸运就是拥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当然同样而来的就是有一个社会责任。我们很幸运地拥有所谓的社会资源,还有社会的影响力,当然希望能够好好地去用影响力去做这些改变。也许通过电影,因为我觉得电影它是最好的media,它是一个最好的vehicle,然后去convey,去告诉大家,去让每一个人透过电影,你能够将心比心地去获得这些主人公他们的故事,能够感同身受。所以这个是我自己觉得说我今天来参加,也希望透过这样的公益电影的交流,然后可以多做一些改变。”

图片

作为深具人文关怀与未来视野的新生代导演代表,刘汉霖正在联合更多电影人与公益组织,创作多部聚焦青少年犯罪问题、原生家庭问题、女童保护、残疾人尊严、人工智能与科技向善等公益电影项目,并积极探索电影与出版、教育、数字平台联动的多元化公益传播路径。作为一位在影像与文字之间兼具创作潜力的中国青年作家,他不仅用电影探讨现实,更用小说书写时代,他的作品,将是未来中国文艺谱系中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愿与刘汉霖携手,把“记得住的文字”转化为“看得见的电影”,让更多人听见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并成为改变世界的参与者。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