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深圳速度”正在定义AI眼镜的未来,重构穿戴新体验。于近日举办的文博会与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上,一款AI眼镜惊艳亮相——它功能强大,集拍照摄像、同声传译、智能导航、沉浸式观影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随着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端侧部署的人工智能模型性能显著提升,AI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代交互入口和通用计算平台。专家分析认为,未来3-5年,AI眼镜将实现量变突破,而深圳不仅具备传统眼镜产业的深厚根基,在AI大模型、算法领域也汇聚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打造全球AI眼镜第一城的征程中,已具备坚实基础,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AI眼镜走向多元实用场景
近日,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与文博会实现双展联动,全面展示深圳在人工智能终端领域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既有华为、荣耀、中兴通讯、创维、TCL等头部企业带来的最新智能终端产品,也有AI智能毛绒公仔、AI陪伴机器人、AI伴读台灯等贴近生活的“端侧智能”落地应用。
观察展会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终端展,还是在文博会上,从功能演示走向实用场景的AI眼镜成为参展观众关注的热门单品。AI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主流应用,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记者在展会上看到,以荣耀、雷鸟创新、博士眼镜、乐活眼镜等为代表的企业,携带最新产品为消费者呈现视觉革新与多元应用体验。
记者注意到,雷鸟创新计划于5月27日正式发布的AI眼镜雷鸟X3 Pro,同步亮相两大展会,吸引了不少海内外观众的体验。记者了解到,雷鸟X3 Pro实现76克轻量化佩戴,38分钟快充,搭载了独家定制的多模态大模型与高通骁龙AR1旗舰级芯片,是全球最小可量产的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在AR光学及AI领域均有显著的技术突破。据介绍,该款智能眼镜打破五大核心技术壁垒,并首次推出AI Agent应用商店,带来海量AI智能体,让AI如空气般融入生活。
雷鸟创新市场经理张志坤告诉南都记者,雷鸟AI/AR眼镜连续3年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在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更是超过50%,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每2副AI/AR眼镜中,就有1副来自雷鸟科技。
“深圳速度”定义AI眼镜未来
“AI眼镜的产品形态目前较为多样,包括音频眼镜、音频拍摄眼镜,以及带光学显示的AR眼镜,AI眼镜领域将诞生全新的万亿赛道,甚至不亚于手机行业。”陀螺研究院院长谌凤君告诉南都记者,AI眼镜背后涵盖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芯片、微显示、光学、图形图像算法、定向传声算法、空间定位算法等,也将带动大量的科技公司加入其中。
如今,AI眼镜正在打破“概念产品”的固有印象,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重构穿戴新体验,叩开消费级市场大门。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预计出货量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而中国市场消费增长更为显著,CINNO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内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9.6万台,同比增长45%。
面对新的机遇和风口,深圳正以“深圳速度”定义AI眼镜的未来。2024年12月,乐活联合闪极科技、云天励飞推出了“AI拍拍镜”智能眼镜,首批5万副1天售罄;亿境推出 AI眼镜全链路解决方案,可接入主流大模型,实现实时翻译、智能导航等场景化功能;5月27日,雷鸟创新将发布全球最小可量产的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X3 Pro……
不过,谌凤君指出,由于体积、散热、存储空间等限制,AI眼镜目前还难以搭载高性能处理器,且大部分并不具备独立的蜂窝网络连接能力,当前阶段的AI眼镜在功能实现和用户体验上仍然与智能手机有着密切的关联。
打造“全球AI眼镜第一城”底气来自哪?
5月22日,在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上,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剑指“全球AI眼镜第一城”。联盟汇聚众多在AI眼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环节的优秀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等,旨在打破行业壁垒,整合优势资源,加速AI眼镜技术的创新突破与产品迭代升级,推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圳AI眼镜产业集群。
深圳打造“全球AI眼镜第一城”的底气背后,有着坚实的支撑与清晰的逻辑脉络。
基于其品牌力、供应链能力、市场渠道基础以及生态优势,未来智能手机企业将在AI眼镜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根据Canalys数据,全球排名前10的智能手机厂商中,有8家来自中国,而其中6家均为深圳企业。
图片来源:深圳产业会客厅。
“结合传统眼镜产业已有的优势,目前深圳已经覆盖AI眼镜全产业链。”谌凤君表示,深圳凭借横跨40年的眼镜产业积淀、创新企业的技术突破、政策的精准扶持以及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涌现出如雷鸟创新、逸文、影目、闪极、Gyges Labs、莫界、光舟、思坦、雷煜等覆盖AI眼镜品牌、光学、显示等核心板块的企业。除了在硬件制造上颇具实力,深圳还拥有多家在 AI 大模型、算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商汤、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在 AI 领域的布局,也推动AI眼镜实现更多场景覆盖。
南都记者从深圳市工信局了解到,深圳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域,凭借产业集群优势,已形成“技术-制造-市场-政策”的闭环。
以龙岗区为例,作为世界著名的中高端眼镜生产基地,其产业优势在AI眼镜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统计数据显示,龙岗眼镜产业集聚区聚集了雅视光学、LOHO眼镜等为龙头的1500多家企业,占全市80%,眼镜年产量1.25亿副,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比超50%,集中了全国90%的高端设计师,形成了从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不仅如此,深圳还将智能穿戴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出台政策组合拳,用“真金白银”推动产业升级。2014年-2020年,深圳累计投入35亿元设立智能穿戴产业基金,对自主创新项目最高资助1500万元;今年 3月,《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发布,将智能眼镜列为重点赛道,明确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耳机、AR/VR设备等细分赛道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标杆产品。
“深圳打造AI眼镜第一城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谌凤君认为,未来3-5年,AI眼镜将实现量变突破,深圳传统眼镜产业与科技产业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速推动传统眼镜AI化,并引领全球AI眼镜产业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