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会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彭刚等作主题发言。
张志强: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必须有自己创生的现实的主体
论坛上,张志强作《在文化生命体的实践创造中把握文化主体性》主题发言。他认为,“将文化理解为生命体,是用生命的有机性连接起了自然与文化,在自然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生命性的关联,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了一种连续的生命体,一种自然生命成长为文化生命的连续生长的过程。”
他表示,“立足文化生命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生命体概念,来自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经验,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特质的思想成果。”
他说:“一个文化生命体想要获得成长,就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生命体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从自身生命体中生长出自身的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因此,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需求。”
张志强认为:“文化生命体,既是对作为文化大生命的中华文明的刻画,更是对中华民族特性的生动刻画。文化生命体概念也全面刻画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生成关系。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必须有自己创生的现实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担纲者,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正是通过中华民族的有机生命体展现出来的。”
强世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成“新的中国学”
强世功发言的主题为《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他认为,在世界历史上,唯有中华民族创造了几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超越了西方的国族建构,中国是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正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层面来看,过去讲中华民族往往强调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凸显新型民族关系。而“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分彼此你我、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具有几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以及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实践。
强世功表示,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民族实体,而且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个文明实体。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然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摆脱西方基于现代国家建设而形成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同时,建构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无疑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历史使命。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优化学科设置,把准研究方向,走新兴交叉学科的路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成“新的中国学”,建成面向未来的“中华文明学”。
沈壮海: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
沈壮海作《数智时代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主题发言。沈壮海认为,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是当今时代的大潮。它澎湃而来,席卷方方面面,给这个时代一切新绘本的勾画、一切新景致的想象,都涂上了无法洗掉的底色、提出了不容绕行的课题。
他说,面对数智领域横无际涯、无限展开的星辰大海,文化建设如何答好数智之问、用好数智之能,仍是崭新课题。
他表示,“我们不能陶醉于数智技术设下的文化盛宴,而忘却了作为主体的人所应担负的文化责任;不能在机器越来越走向‘深度学习’时放慢了人深度探索的脚步,满足于‘跟着机器走’,而是要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增进、数智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涵养与激发,更加注重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高端专门人才的培养,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站在数智时代的门口,唯拥抱者生,唯创新者胜。” 沈壮海说。
龚政文:文化和科技融合已进入“奇点时刻”
龚政文发言主题为《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的突围之道》。他表示,当下,文化创造日趋活跃、创新技术风起云涌、舆论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生命体元气充沛、旺盛生长。《黑神话:悟空》《哪吒》、DeepSeek掀起的全球风潮表明,中国正在开启“软实力+硬科技”的文化强国新时代。主流媒体担负着塑造主流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强国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龚政文认为,主流媒体的地位要靠实实在在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支撑,靠流量和效果说话。互联网时代,得平台者得未来。要探索媒体+平台的特有突围模式,把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作为优先事项。近年来,我们系统建设长中短贯通、音视频共进、有旗舰有战列、科技含量和商业价值兼备的平台矩阵,2024年,平台矩阵在湖南广电的收入和利润比重均超过70%。建议更加重视国有头部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下一代超级平台型主流媒体,重塑更为平衡的媒体生态。
龚政文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是主流媒体突围的核心引擎,它既是破壁之矛,也是生存之氧。文化和科技融合已进入“奇点时刻”,把握这一趋势,需要构建“文化洞察力+技术敏感性”的双螺旋创新能力。因而,我们应该以“文化+科技”双前锋重构发展基因,在重视创意人才的同时,加强算法工程师等新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让科技从侧翼到中锋、从幕后到前台、从支撑到引领;打造主流媒体数智新基座,加强新技术与新质内容、新创平台、新型业态等各方面的融合。
高文: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高文作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创造的图景》主题发言。他认为在当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而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这一效应同样深刻影响着文化建设。文化与AI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已然成为席卷全球的时代浪潮,不仅是延续中华文脉、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课题,更是我们在迈向文化强国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路径。
高文建议: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把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
一是要全方位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例如,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使用规则以及责任界定等问题,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纠纷。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引导其在文化领域的开发与应用遵循人文价值。
二是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在文化理解、情感感知、创意生成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高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应用的精准性和效能。例如,研发针对性的文化领域垂域大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富有文化内涵的高质量文学作品。
三是要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开发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应用场景。
谢有顺: 城市文脉储存于市民记忆,城市治理也是情感治理
谢有顺的发言主题为《历史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他表示,全球超过80%的GDP产生于城市,最先进的生产力工具也诞生于城市,即便是此刻,人工智能也在城市实验室里飞速迭代,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如何让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活,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城市发展?如何让城市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策源地?今日的中国将回答这个问题。
谢有顺认为,历史文脉不是固化的文化标本,而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文脉就是“人脉”,人是文脉的主体。文脉显现在古城、古镇、古街、古巷,更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历史文脉有多样性,不仅指古建筑和博物馆;也有过程性,它更多绵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在继续,文脉就在流传。
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数字技术不再只是工具,它也是一个可以创生人工世界的装置,为我们开启全新的生命体验;城市也不再只是一个由街道、建筑、人群所构成的可感知的物理空间,同时还是一个由声音、文字、影像所构筑的想象空间。
城市本是一个复合体,不应被概念化为单一、同质的空间,而应发展为根据生活和体验而构建起来的多面相场所。历史文脉的赓续,也要从静态的文化标本,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只有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引导民众与文脉之间进行深度对话,民众才能在理解传统的同时也参与到传统的新变之中,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重构。
谢有顺表示,城市文脉储存于市民记忆,城市治理也是情感治理。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家的核心是记忆和情感。如何让记忆与情感参与城市空间的建造,是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要警惕过度扩张、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耗损,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让市场和消费的逻辑来决断一切的城市治理模式,更不足取。美好的城市是可供回忆的、有情的空间。空间储存记忆,记忆衍生感情。能把空间、时间、记忆和感情勾连在一起的,唯有城市文脉;有了情感代入,才能真正诠释“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要义。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第二十一届文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