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张女士在16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了传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然而随着人工生物瓣膜的衰败,她再度陷入心力衰竭的危机。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专家张晓慎团队通过微创二尖瓣置换手术,以最小创伤为其成功“返修心门”。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高龄患者二次心脏手术的可行路径,更折射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早期瓣膜置换患者面临的“返修”压力——而微创技术的突破,正为这一群体争取到更安全、更快速的生机。
微创破局高龄再手术
小切口下的“心门”换新
对于八旬高龄的张女士而言,二次开胸手术曾被视为“禁区”。传统手术需切开胸骨、分离粘连组织,创伤大、恢复慢,对心肺功能衰退的老年人风险极高。然而,生物瓣膜的平均寿命约为10-15年,随着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正面临瓣膜衰败的困境。
张女士的经历正是这一群体的缩影。半年来,她因气促、夜间无法平卧等症状多次入院,心脏超声确诊为“生物瓣膜衰败”。但高龄、既往开胸史导致的胸腔粘连,让传统手术方案举步维艰。如何在最小创伤下完成瓣膜置换?这成为张晓慎团队的首要挑战。
微创心脏手术的突破,为高龄患者打开了新通路。与传统开胸手术不同,张晓慎团队采用的微创技术通过小切口和胸腔镜辅助完成瓣膜置换。术中无需切断胸骨,极大降低了组织损伤风险,尤其适合心肺功能脆弱的高龄患者。
为确保手术成功,团队为张女士量身定制了术前治疗方案:通过利尿剂、强心药物等综合治疗,将她的心功能调整至最佳状态。手术当日,张晓慎精准拆除了衰败的生物瓣膜,植入新瓣膜。术后,张女士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在医护人员照料下逐步恢复健康。张晓慎表示:“这两周看似简单的治疗,实则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需打好“心门”保卫战
生物瓣膜衰败并非个例。张晓慎指出,术后患者应每年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若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他特别强调:“‘心脏体检’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微创技术的进步,正为老龄患者构筑起二次手术的安全网。相较于传统手术,微创技术显著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并缩短了住院时间。此外,胸腔镜的放大视野让医生操作更精准,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成功率。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管理是维持“心门”功能的关键。张晓慎提醒,患者需定期监测心功能,家属也应关注其心理状态,“许多老人对二次手术心存恐惧,家人的鼓励能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
对于医疗界而言,张女士的案例更具启示意义:随着老龄化加剧,心脏外科需加速微创技术普及,同时推动生物瓣膜材料的迭代研发。“让更多高龄患者重获生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张晓慎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李小辉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