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以“主旨演讲+圆桌讨论”的形式,邀请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等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围绕新大众文艺的现象特征、创作实践、理论评论、做法建议等方面分享观点。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表示,“新大众文艺”的提出,照亮了很多新的写作者和写作类型。所有对生活怀着好奇和热情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写作的完成,光有经验是不够的,经验要反复积累、叠加、辨析、过滤,达到饱和状态了,写作才会显得丰盈、有力。“饱和经验”是写作的血肉基础。新大众文艺的出现,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由经验出发的、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是一次从“怎么写”到“写什么”,以及“谁在写”的变革。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指出,技术迭代催生了文艺形态,媒介融合是新大众文艺的一个突出特征,突出表现在“新文本现象”的出现。互联网打破了各种传播的壁垒,产生虚拟空间,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融合了既往的平面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体。与之相适应,新大众文艺是一种跨媒介写作,融合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影像的“新文本”,引发了多模态叙事的范式,催生了许多富有活力的文艺形式,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文艺形态。“新大众文艺”新文本现象如何进行艺术创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和讨论。
“科技进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解放文艺生产力。新大众文艺正在日益成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陕西省西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双重解放:一方面,人工智能解放出大量劳动力,使更多的人有余力、有精力参与文艺创作和生产;另一方面,传播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将进一步降低文艺创作的门槛,让“人民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同时还应看到,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陷入了同质化、低俗化、流量化,应把算法向善作为文化治理的新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分享,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大致呈现出创作主体泛化、媒介深度融合、传播机制革新三个显著特征。面对公共资源数据私有化、创作内容愈发商业化同质化、短视频微短剧催生创作异化等问题,他认为大众化是土壤,精品化才是种子,要以优质内容去引领、重构“共生”的价值基准。“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内容为王’这一铁的定律不能变。”在他看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引领审美,构建价值坐标体系,在流量裹挟的创作环境中,主动承担“审美守门人”的责任;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制定针对互联网大众文艺的法律法规,明确创作、传播、运营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对内容低俗、侵权行为等问题作出明确界定。
大众文艺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需要文艺的“大众化”,同时有能力“化大众”。《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认为,写作不仅需要呈现自身的经验,还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创造经验。“力图开阔视野,壮大情怀,向民间、向大地、向活生生的人和火热的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敞开,让文学更好地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曲家王备分享自己的创作信条,“追随顶级大师们已经超越了关于雅俗共赏问题的技术之争、内容之争,用我们的情怀、使命感守住内容这块阵地,具体从形式感上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去寻找我们能表达的最佳方式。”
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诗人王计兵谈到素人写作时表示,作为“外卖诗人”、被网络托举出来的素人写作者,他也在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做得更好。“当我们一个个素人写作者受到关注后,未来怎样去影响更多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千万不要让‘素人写作’这样的标签拉低对文学的要求,这样会对我们的文学、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朱俊毅 林经武
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