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对合作平台运营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严禁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在新规发布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尚诚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积极响应,率先披露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这些名单呈现出合作方多为头部平台、涵盖多种机构类型等特点,与此同时,助贷行业在新规影响下已现分化与洗牌之势,行业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多家机构披露助贷合作“白名单”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按照监管要求,银行对于合作平台运营机构要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助贷新规发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有多家机构披露助贷业务的合作机构名单,其中包括:广州银行、承德银行以及尚诚消费金融。
具体看,广州银行最新披露的合作助贷平台及增信服务机构共有17家,包括乐信、奇富科技等助贷平台,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马上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消金公司以及一些合作融担公司。
承德银行发布的《关于公示数字信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的公告》显示,该行数字信贷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包括蚂蚁集团旗下部分公司、京东集团旗下部分公司。另外,该行数字信贷业务合作催收公司类机构名单仅一家,为华道数据处理(苏州)有限公司。
作为首家披露助贷合作“白名单”的消金公司——尚诚消费金融披露的合作机构信息显示,共合作助贷平台及增信机构14家,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平安融易(江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北京方向无限科技有限公司(滴滴旗下)等。值得注意的是,尚诚消金还在与微众银行探索联合贷款合作。
此外,尚诚消金还披露了合作机构的产品合同模板,分别包括该公司在APP渠道、微信小程序渠道、蚂蚁渠道的借款合同模板。
一般来说,助贷机构的合作类型主要包括三方面:拓展客户资源,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流量导入等服务;联合贷款,与金融机构按照约定比例出资、自主风控进行联合放款;融资担保,为贷款提供增信服务。
对于部分消金公司而言,往往会设立助贷平台业务(亦称开放平台或贷款撮合业务),本质上都是为第三方资金机构匹配资产而发生的表外业务。借助表外助贷+表内自营的展业模式,消金公司进一步丰富的业务结构。
助贷行业将面临分化和洗牌
不难看出,在已公布的白名单中多为头部助贷平台,在此背景下,有业内人士指出:名单制管理的实施将加剧行业分化和洗牌。
事实上,在新规出台前,助贷行业便已有分化现象。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金融业务,凭借流量优势迅速拓展市场。这些互联网公司旗下小贷公司背靠 “大树”,资本实力皆较为突出。
例如,字节跳动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达190亿元,京东旗下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80亿元,百度旗下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74亿元等。
而出资比例与融资规模密切相关,根据此前原银保监会印发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此外,规定明确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贷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意味着行业设置了准入门槛,资本实力较强的头部企业凭借资金规模优势更易形成业务矩阵,而中小机构受限于资本规模,业务拓展空间相对有限,行业分化格局逐步显现。
在博通咨询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看来,名单制管理的实施将加剧行业的分化和洗牌。头部助贷机构凭借其合规能力、科技实力、品牌影响力等优势,更容易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为了能够进入金融机构的合作名单并保持在名单内,这些头部助贷机构也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合规经营。同时,名单制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合作指引,使其能够在众多助贷机构中更准确地筛选出符合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偏好的合作对象。
马上消金开放平台去年放贷超1805亿元
伴随助贷新规的出台,持牌机构的合规化合作成为行业主旋律。从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看,头部机构马上消费金融实现了净利润逆势增长,净利润达22.81 亿元,同比增长15.10%。此外,在当前已公布的助贷合作 “白名单” 中,马上消费金融也出现在广州银行的名单内。作为消金公司中较早发展助贷平台业务的公司,其发展模式正成为行业观察焦点。
5月22日,马上消费金融发布的《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金融债券(第二期)信用评级报告》(下称“《报告》”)披露了诸多经营细节。
《报告》中多次提到马上消费金融的开放平台业务。其中《报告》指出:近年来,公司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调整业务策略,以开放平台战略为主,开放平台业务规模保持增长;公司持续加大自营获客,并通过拓展开放平台业务提升收益水平,开放平台业务对收入的贡献度提升,使得公司在贷款定价下调情况下,净利润保持增长,盈利水平仍处于较好水平。
此外,根据《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末,马上消费金融已与九十余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2024年“开放平台”业务放款1805.87亿元。相较之下,截至2024年末,马上消费金融表内发放贷款金额1618.2亿元,同比下降9.49%。
对此,《报告》称:“近年来,公司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调整业务策略,以开放平台战略为主,开放平台业务规模保持增长,基于投放策略调整以及公司风控策略趋严,2024 年表内贷款业务规模有所下降”。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