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从AI生成音乐绘画的数字创作,到元宇宙剧场VR红色旅游的沉浸式体验;从区块链技术守护的数字文物身份证,到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文化服务,人工智能正以惊涛拍岸之势,革新文化传播形态,重塑全球文化版图。5月27日上午,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题分享观点,谈AI技术如何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中宣部副部长王纲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回望历史,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是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奔赴。审视当下,时代的重大变革更加倚重文化力量与科技力量的叠加放大。面向未来,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
从直译到文化适配,技术赋能文化传播
“广东和深圳绝对不是文化的沙漠,它更是中国文化出海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国改革开放大门,承担这种历史使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在作《语言智能赋能文化传播》主题分享时表示,当前的文化传播中,互联网和新的传播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
张民认为,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中华文化传播在多语言智能系统的加持下,将不再仅仅关注“翻译是否准确”,而是聚焦“能否触达文化意蕴”。这要求技术体系具备情感识别能力、语义推理能力和文化迁移能力。
当技术深植人文之心,边界终将化为桥梁。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在作《跨越语言的巴别塔:小红书翻译如何用科技重塑文化对话》主题演讲时,深入探讨了科技对文化交流的赋能作用。汤维维指出,小红书的翻译功能,远非简单的词典替换。它面对的是语言背后复杂多元的人类文明——既有历史悠久的阿姆哈拉语,也有不断变化的网络热梗;既需理解“内卷”所蕴含的社会情绪,也要准确传达“YYDS”中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汤维维表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功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属于把科技与人文洞察相结合的创新者。
用科技“激活”文物,助优秀文化遗产出海“破圈”
在新时代,文物行业如何用好AI的技术,加强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是一个重要议题。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从“数字敦煌”的宝贵经验出发,分享了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经验,展示跨文明对话的全新可能。
“敦煌研究院作为国家最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国家最早的文化遗产,如何跟现代科技做进一步的融合,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复项目中,实现了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首次国际输出,开启跨国文化遗产科技合作新篇章。其中,敦煌研究院推出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他在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印证数字技术对记录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保护成果斐然: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实现了105尊彩塑、1座木构建筑、73个石刻、33通石碑的三维重建,完成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三维激光扫描、16处省内外大遗址三维重建,以及42388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AI平权”时代,效应内容创作趋向全民化
“AIGC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在《AIGC赋能艺术创作的思考》主题分享时提到,AI的时代,如何来让科技和文化能够相辅相成,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话题。
他认为,技术演进正在催生新型创作工具链。以艺术创作为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尽管AIGC发展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取得巨大进步,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要各界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作《大模型时代文化内容生产的范式革命》主题分享时提到,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形成“AI平权”效应,真正实现内容创作的全民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大模型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
从实验室到产业,如何打通科技文化融合最后一公里?
在圆桌论坛上,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鹏城实验室多智能与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担任主持人,与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叶蓁蓁、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李军、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等来自学界、产业界的五位嘉宾聚焦“从实验室到产业——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论坛伊始,林倞教授设置圆桌议题,直指当前文化科技融合面临的核心挑战。徐坤首先指出,目前大模型训练的语料都是基于互联网开放的语料,真正专业性强的高质量文化资源仍然分散在传统机构的手上,并没有形成集约效应。这给未来的数字文化产品内容落地与转化带来了很多限制性的挑战。
叶蓁蓁则从国际视野提出思考,“AI之争是综合国力之争,是全球的领导力之争”,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更积极在全球市场布局人工智能。
胡钰则将焦点转向推动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的融合。“文化人才不懂科技,科技人才又对文化了解得比较少,这是一个长久以来的问题。我们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其实要用更多的’全人’来推动融合。”
此外,李军结合产业实践补充道,“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也有很多的空间。”屠琤则从技术、协作、体验来找寻未来需要攻克的方向,并分享了喜马拉雅在建立方言文化声纹库方面的探索,
在探讨产学研融合时,嘉宾们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创新实践。屠琤以与北师大合作的分级阅读制为例,“在北京朝阳区的用户做了调研,发现小朋友的自主阅读率是提高40%”,说明高校科研成果助力企业发展、提升用户体验的实际成效。
李军强调,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落地需政府、高校、企业、资本多方协作,以科技创意为导向整合资源,从而使得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落地对经济形成增长。胡钰则表示,培养文化科技融合的人才时要打破两个壁垒,一个是打破学科壁垒,一个是打破校园壁垒。“要多学科一起来做,这需要在更高的层面形成合力,特别是形成一种战略性的意识。”
叶蓁蓁表示,产学研的融合最关键的还是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就人民网而言,我们自身的传统业务的提升寻找需求点、寻找所需要的科研点。从未来新业态的构建来找到需求点和科研的课题,来牵引。形成了两个循环来拉通产学研用整个链条。”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 黄璐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