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儿童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每周至少2次,持续3个月以上,且无法自行控制。儿童遗尿症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发育性健康问题,需要家长关注。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遗尿?遗尿症应当如何治疗?在5月27日世界遗尿日到来之际,南都“珠海大健事”栏目邀请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专家,对相关话题进行了解读。
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生理节律等因素
父母遗传、潜在疾病也可能导致遗尿
中山五院综合儿科副主任郑方芳介绍,儿童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类型,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生理节律、膀胱功能紊乱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多种情况,如小儿泌尿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膀胱容量小或夜间产尿量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无法储存过多的尿液;睡眠觉醒障碍,睡眠时难以被尿意唤醒;便秘,压迫使膀胱容量减少等。
同时,遗尿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孩子尿床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遗尿症的发生,如受到惊吓、紧张、焦虑等。此外,尿路感染、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尿床。
行为干预控制排尿时间、饮水量
给予孩子充分心理支持
郑方芳表示,遗尿症导致孩子频繁尿床,会影响其睡眠质量,使其白天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孩子可能因遗尿症产生自卑、羞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社交和性格发展。“长期遗尿可能暗示孩子身体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内分泌失调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据悉,多数儿童经过科学合理的干预,遗尿症状能显著改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行为干预一般为遗尿症干预的首选。孩子需要进行排尿训练,白天规律排尿,夜间定时睡觉,睡前排空膀胱,养成排尿好习惯;孩子还需要控制饮水量,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睡前2小时禁止饮水及食用包括粥汤、牛奶、水果等含水分较多的食品;家长还要为孩子配备排尿警铃传感器、闹钟,或定时唤醒熟睡孩子排尿,帮助孩子建立条件反射。
对于遗尿症的药物治疗,郑方芳表示,药物治疗有多种选择,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行为训练获得最佳效果。此外,对孩子还要给予心理支持,做到不责备、不嘲笑,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鼓励孩子参与清洁床单,培养责任感而非惩罚。
错过最佳时机或加大治疗难度
出现尿痛、口渴骤增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数据显示,5岁儿童遗尿症发生率约为15.3%,5-18岁儿童发生率约为7.88%,但就诊率不足两成,80%的家长没有认为儿童遗尿症是疾病。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就不尿床了,遗尿症无需治疗,有的家长则认为尿床是因为孩子懒,晚上叫醒孩子上厕所即可。
郑方芳对此表示,家长的不在意或成为儿童遗尿的隐患,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加大治疗难度,增加治疗费用,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社交状况。“遗尿是生理或发育问题,并非孩子故意为之,也不是懒惰的表现,频繁打断睡眠可能加重孩子疲劳,需结合科学方法。”
郑方芳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孩子5岁及以上,仍频繁出现尿床现象(每月尿床≥2次,持续3个月以上),要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尿床伴随尿痛、口渴骤增、体重下降等症状,要立即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珠海大健事” 栏目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