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狂犬病防控新技术研讨会召开 暴露后处置规范升级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5-28 10:49

随着宠物饲养热潮持续升温,我国已成为全球动物致伤人数最多的国家,狂犬病防控形势严峻。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狂犬病发病数同比激增29.8%,死亡数增长12.6%,防控压力再度凸显。

日前,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举办“狂犬病防控新技术研讨会”,聚焦《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实施要点,来自临床、公共卫生、疾控领域的专家围绕暴露后科学处置、疫苗技术革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康新强调:“规范的伤口处理、精准的免疫策略和门诊管理升级,是降低狂犬病死亡率的关键防线。”

图片

暴露后处置规范迭代

从“禁止缝合”到“科学闭合”

“过去认为动物致伤后伤口必须开放,但2023版规范明确提出:清创后一期闭合感染风险可控,且能加速康复。”康新在研讨会上指出,这一理念转变基于多国临床研究证据。例如,2000年《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发表的145例动物咬伤案例显示,一期缝合后感染率仅为6%,与传统开放处理无显著差异。新版规范同时细化消毒原则,明确禁用酒精、双氧水等损伤性消毒剂,改用碘伏等温和制剂,并首次将单克隆抗体纳入被动免疫方案。

图片

与会公共卫生专家还援引南宁、江苏等地典型案例警示:一男子因接触亲属被疯狗咬伤的伤口血液感染死亡,另一父亲为儿子吮吸伤口未接种疫苗发病身亡。“暴露后处置需分秒必争,Ⅲ级暴露者必须联合使用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2023版规范新增“头面部Ⅱ级暴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为高风险人群,需强化免疫干预。

疫苗技术突破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成“黄金标准”

“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杂质去除率超99.9%,安全性达国际领先水平。”公共卫生专家现场介绍道,该疫苗采用WHO推荐毒株PM1503-3M及英国MRC-5细胞系,通过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技术实现高效量产。美国VAERS系统1990-2015年监测数据显示,人二倍体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率仅5.3%,且与死亡病例无直接关联。

图片

针对免疫程序优化,展示了国内临床试验数据:采用“2-1-1”程序的疫苗组首剂7天抗体阳转率显著优于传统5针法(P=0.0140),且4针法(Zagreb法)抗体持久性与5针法相当。康新补充称,新版规范首次允许“2-1-1”程序,并明确延迟接种无需重启全程,“这为偏远地区和高风险职业者提供了更灵活的防护方案”。

门诊管理升级

破伤风联防与疫苗双备份成硬指标

据统计,广州市1997-2019年报告本地狂犬病病例中,绝大多数都未接种任何疫苗,少数病例因免疫程序不当失败,凸显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所有狂犬病门诊须配备至少两种不同基质疫苗,杜绝因个体过敏导致的免疫中断。”康新解读2023版规范时强调,门诊管理从单一狂犬病防控转向多病共防。新规要求同步储备破伤风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并建立伤口处置、免疫接种、数据追溯的全流程质控体系。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