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在计算机室内,学生正在编程课上调试数据;在音乐室里,学生反复练习钢琴即兴伴奏与舞蹈编排;在运动训练场上,学生进行着田径、篮球、健美操、啦啦操等训练……惠州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这些手握中专学籍却同步修习高中课程的学生,正通过该校创新的“9+1+N”育人模式,在“技能+文化”的双轨道上奔赴多元未来。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职普融通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向,正引领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走向深度融合。广东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鼓励各地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工作。惠州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自2023年起投身职普融通班试点,推行创新的“9+1+N”育人模式,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破传统,直面挑战创新育人
惠州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常务副校长张海涛介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9+1+N”育人模式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传统教学模式以“分层筛选”为核心,过分注重分数与升学率,而新模式强调“分类培养”,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成长。在课程结构方面,传统模式以文化课为主,技能培养较为薄弱;新模式则构建了“文化+技能+实践”的立体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职普融通。评价体系也从单一以分数评价,转变为涵盖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高中文化课
值得一提的是,职普融通高考班融入了三年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学生管理、教学进度、考试安排等方面均与普通高中保持同步。三年后,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或“3+证书”考试,冲刺全日制本科大学,为该育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清晰的升学通道。
因材施教,多元教学激发潜能
绘画专业技能课
面对不同发展方向和学习特点的学生,学校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上大胆创新,力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到深圳大学进行研学
学校实施分类培养策略,针对偏科生开发了“学科补偿课程包”,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在文化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职业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大学研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与学术之间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技能选修课,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技能课
项目式学习是该校教学的一大亮点。学校结合专业技能,精心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例如,将数学课与汽修测量相结合,英语课与计算机术语相融合,采用“文化课+技能强化”的双轨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校企合作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引入职业体验课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并引入“学徒制”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不少学生表示,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刷题更有成就感”。
社团活动
此外,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与活动,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业紧密结合。组织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设职业规划前置课程,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路径,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效显著,多元认可见证成长
热词解释
“9+1+N”
“9”为基础学科融合:强化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九大学科教学,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助力升学与终身学习。
“1”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从音乐、舞蹈、绘画、运动训练、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方向至少选一项,培养“一专多能”素养,达成“文化+技能”双轮驱动。
“N”为实践拓展模块:包含职业体验(如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观摩)、生涯规划、劳动教育(如“阳光捡跑”“拔草护绿”)、志愿服务(如“微光志愿服务队”活动)、社会实践、高校研学(如赴深圳大学研学拓宽眼界)、社团活动(如“话匣子英语社”等)、专业竞赛等多元活动,实现全人教育。
该校“9+1+N”育人模式的实施,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素养以及未来规划带来了积极改变。
“学校推行的模式优势显著,让我们拥有了冲刺普通高考和高职高考的‘双机会’。”2023级职普融通(计算机应用)的黄梓源与胡璟妍深有感触地说。他们从最初的“迷茫”变得“目标明确”。在学习态度方面,不少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学习内驱力显著增强。
在综合素养方面,学生实现了从“只会考试”到“全面发展”的跨越。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未来规划上,学生也从“迷茫”走向了“目标清晰”。技能型学生因专业技能得到认可而更加自信,学术型学生通过职业体验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偏科型学生凭借学科补偿课程包与动态评估机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避免了因偏科而被“一刀切”淘汰的困境。
这些积极的变化赢得了家长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家长们亲眼见证了孩子技能的提升和性格的开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从质疑转变为支持;企业则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复合型人才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惠州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叶治斌指出:“职普融通的关键是打破‘唯分数论’,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实现平等。”未来,学校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将职普融通打造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