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6月30日,国新办发布台上来了五位“特别”代表。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但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他们是全国8500万残疾人中的一员。
作为全国自强模范代表,他们在记者见面会上诠释了“即使只有一只手臂,也能守护正义天平;即使看不见,也能让认知疆域无限宽广。”他们中有失去右臂的游泳冠军转型律师的扶婷,有骑坏16辆自行车守护村民健康的独臂村医陈桂平,有坐在轮椅上编织手工花束带领残疾女性创收的无障碍建设者唐占鑫,有从小跟健听人一样生活在无声世界逆袭冠军的陈良杰,也有靠自己毅力打造出“无障碍人生”的盲人博士黄莺。
扶婷。
从运动员到兼职律师,失去右臂的她用法律为残疾人“撑腰”
“3岁失去右臂,13岁成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斩获18枚金牌;2004年雅典残奥会后,我进入湘潭大学攻读法学,后来留校任教,如今还兼职律师。”来自湖南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扶婷,一开场就分享起她这些年的身份转变,但在她看来有个心愿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想为残疾人做点事,开启法律助残之路。
如今,她带领30名律师投身于公益法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还担任20多家涉残组织的公益法律顾问。“即使我只有一只手臂,也一定可以守护正义的天平,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残疾朋友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扶婷说。
最令她难忘的,是为一对农村残疾夫妇争取政策帮扶的经历。那位丈夫行动方便些,但妻子是半瘫痪在床的重度残疾人,儿子在外打工,丈夫就成为妻子的“全职保姆”。“他当时问我,有什么政策可以帮到他们?”扶婷接受咨询后在想,有什么方式能更好帮有长期照护需求又分散居住的困难重度残疾人,经多方调研和论证,创造性提出“分散照护四方协议”:由乡镇(街道)、村(社区)、照料护理人、被照护对象共同签订协议,构建起政府主导、残联牵头、家庭为主、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为众多重度困难残疾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实现在“困难的时候有人帮,生活上有人问,应急有人理”。如今,这一湖南首创模式已在湘潭市全面推行。
陈桂平。
独臂村医29年为乡亲健康“守门”,曾在自己身上练扎针
1996年开始背起药箱,骑坏了16辆自行车,骑行超过12万公里,穿梭在乡间小路上行医,今年已经是第29个年头。来自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的独臂村医陈桂平,自称是乡亲健康的“守门人”。
在他脑海里,装着2000多位乡亲健康档案,累计接诊超20万人次,给困难群众和孤残老人看病时,医药费能免就免、能少收就少收,还资助260名困难学生。
出生于1977年的他,3岁因火灾失去右臂,12岁目睹姑父因病早逝,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在南昌卫校学习时,陈桂平为克服单手操作的难题,他日夜苦练,逐渐掌握各项医疗技术。1996年,他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了村医并开办卫生所。自此,几十年如一日,24小时随叫随到。每当他背着药箱走在田埂上,看见老人们拄着拐杖站在村口张望,听见孩子们追着喊“陈医生来了。”他的心中就充满干劲,也体会到一名乡村医生的价值所在。
“只有一只手的医生真能扎好针吗?不少患者都有顾虑,不肯让我打针。”为此,陈桂平在医院买来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臂、脚背上反复练习,父母和弟弟妹妹也很支持他,主动提出可以在他们身上做练习。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进,他用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唐占鑫。
轮椅追光者助残“破茧”,帮700多位残疾女性就业增收
在见面会现场,唐占鑫全程坐在轮椅上跟记者交流。作为北京市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她21年前因车祸成为残疾人。2014年,她和三位轮椅上的伙伴成立北京市第一家由残疾人服务于残疾人的“希望之家”,到今天已为900多名残疾朋友提供生活重建服务,也培养一批专业无障碍督导体验员,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同时,还将自助互助的北京经验推广到全国,孵化了50多家助残社会组织。
“这是我们手工编织的‘荣耀之花’,由七类花组成,共12000多针,耗时40个小时。”唐占鑫讲述期间手举起一把手工编织的冬奥花束。2019年开始,她通过手工制作帮助残疾女性实现就业增收,团队先后参与制作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花束“荣耀之花”、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金枝折桂”胸针等产品。2023年,“希望之家”被中国残联、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到今天团队已为2500多名残疾朋友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7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在她看来,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他们成为“希望之家”的工作人员,成为社区的志愿者,创办了自己的助残社会组织。
陈良杰。
从小跟健听人一样生活,在无声世界逆袭成职业技能冠军
“1岁确诊先天性听力残疾,却要像健听人一样生活。”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陈良杰的成长充满挑战。从普通员工到职业技能竞赛世界冠军,他通过文本处理技术打破壁垒,先后斩获微软海峡两岸打字比赛冠军、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并在国际赛场以每分钟340字的速度提前50分钟完赛,以近乎完美的复刻度获得了金牌。
“在所有的参赛对手中,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是健听人。这个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他说。
近些年,陈良杰已经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部门主管、副主任,目前公司有120多名残疾人员工,其中有30多名是听障员工。作为副主任和首席技师,他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沟通问题,职业技能提升问题,更要注重引领他们树立信心、激发潜能。最近几年,陈良杰的工作室培养了数十名残疾人员工,获得了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黄莺。
盲人博士的“无障碍人生”: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两岁一次高烧让我双目失明,但我从来没有放弃求学梦想。”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黄莺是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十年前,她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面对盲文版大学教材稀缺、高等数学特殊符号无法识别等困难,在志愿者帮助下,她用盲文记录其口述内容,用盲文来解答,再口述给志愿者的模式,完成了学习,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班级第一,并且成功保研。
读研期间,黄莺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并且创办了“盲着看看”等自媒体账号,为盲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讲解自主生活培训知识,帮助更多的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传播视障知识以及励志故事。
“经常会有人问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怎么样?”黄莺分享称,她对眼睛治愈这件事并没有执念,看不见对她而言更像身高、年龄、体重一样,是一个属性而已。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当用优势视角去看待,生命会大有不同。“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看不见只是让我的生活方式和大家有所不同,但我们获得的快乐和价值是一样的。”
采写:南都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我与十四五”:看见平凡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