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铁路起家多年,却没有“C位产业”,东莞常平该如何思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5-07-02 10:25
图片

1995年,东莞常平以“京九第一镇”的豪迈,登顶东莞镇街经济榜首。广九铁路、京九铁路的汽笛声,是它响彻时代的荣耀。三十载风云变幻,当松山湖、长安迈入GDP千亿俱乐部,常平却退居全市第七,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常平如何重归“C位”?

 

面对新枢纽崛起的“虹吸效应”与自身枢纽功能老化的双重挑战,常平能否凭借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的高铁(动车)始发站改造、TOD项目建设、产业迭代升级……完成从“交通枢纽”到“生态枢纽”的蜕变?南都、N视频推出《“京九第一镇”如何再复辉煌》深调研报道,关注常平的自我重构之路。

作为东莞率先发展起来的第一梯队强镇,常平凭借铁路枢纽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商投资准入放宽以及港台制造业产业升级,较早承接上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和溢出,这座传统工业强镇被外界称为“京九第一镇”。

但在交通物流方式变革与镇域经济格局变动的当下,以铁路起家的常平镇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缺乏“C位产业”,传统产业面临瓶颈、新兴产业尚在破茧、交通优势弱化叠加产城融合不足,让它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局。

随着东莞踏上“双万”城市新起点,常平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打造东莞东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交通方式与物流体系变革下,常平应怎样再造新的枢纽区位优势?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趋势,常平应如何酝酿生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紧约的现实矛盾,常平何以向内向外拓空间助力产业发展?

“工改工”腾挪空间、“香港城”项目重构产城、科技创新赋能智造……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常平站、东莞东站的火车与动车,依旧川流不息。如何让交通、空间、产业形成有效、积极的交织,是常平打造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东莞东部支点所面临的新命题。

1

数据之外,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第一条铁路途经常平。常平与铁路的缘分从此开始,经济也由铁路“开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平就拥有了农械厂、水泥厂等工业。80年代再度崛起,连续8年工厂数、工缴费收入全市第一。

1989年10月,广梅汕铁路建设工程立项,第二条铁路通过常平。1994年,常平铁路客运口岸开通,东莞人第一次可以从家门口坐火车到香港,而香港人也可以直接坐火车进入东莞。由此吸引了大量的香港人到常平买房、投资、兴业。

图片

1994年1月30日,常平至衡阳首趟列车开通,群众在常平站前广场等待购票。图源东莞电台

一时之间,常平镇成为东莞的经济龙头,与虎门一齐被誉为“东常平西虎门”,经济一路高歌猛进。1995年的东莞镇街经济版图上,常平力压虎门、长安登顶榜首。次年,大京九铁路开通,这是第三条路过常平的铁路。随即大京九人才市场、大京九批发市场、京九饭店、京九学校等在常平先后涌现,街头随处可见“京九”的字样。

让常平声名鹊起的,是199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纂的《中国京九发展年鉴》。书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常平作为一个镇级行政单位同京九沿线54个县(市)相比,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余额等均列首位,因此被誉为“京九第一镇”。

图片

1997年,常平东站更名为东莞东站。

1997年12月31日,常平火车站、常平东火车站改名为东莞火车站、东莞东火车站。同时间,厚街与长安发展迅猛,GDP赶超常平。

2001年,东莞提出建立“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常平被确定为东莞“中心城市”的两大支点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常平重新审视自己,提出“二次创业新征程”的说法,开始利用此前奠定的南方铁路枢纽的地位,大力发展物流业。

当目光尽数放在铁路上,千禧年前后的常平未能及时抓住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机遇,同时传统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外迁压力,新兴产业培育周期较长,导致增长动能转换滞后。

虎门、长安和厚街等镇一骑绝尘,东部的一些其他镇也开始崭露头角,常平GDP排名持续下滑。

随后,高铁时代的到来和电商物流的崛起,直接影响到了常平的交通枢纽地位。京东物流亚洲一号东莞智能产业园落户麻涌、顺丰东莞3C供应链快件生产项目选择寮步……这些企业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如今常平物流枢纽地位的弱化。

4032x2268_68625526054fe.jpg?X-Amz-Conten

现在的东莞东站。

东莞东站虽然客流量多,而站旁的京九玩具城门可罗雀,从十多年前的“一铺难求”,到如今无人问津的“空城”,当中的兴衰变化,同样可以视作是常平铁路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缩影。

虽然今年常平有着全国千强镇排名中第13的成绩,但数据之外,产业亟待升级转型。

曾经,常平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拥有纺织制衣、食品加工、玩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率先成长为东莞的制造业强镇,如今当地已培育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规模超150亿元的支柱产业集群。2024年,常平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73.18亿元,同比增长4%,总量排名全市第7。

细数东莞各个经济强镇的产业图谱,常平显得“大而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金模具、纺织制衣、食品加工、玩具、塑胶制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成自己的“小气候”。但梳理下来,却没有像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电子这样,可以担当“区域C位”的产业。

图片

常平一企业车间。

占据常平工业半壁江山的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全镇企业仍多以代工为主,或是面临技术升级瓶颈。产业规模于本地再高在全市也难排前列。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黎伟认为,常平多年未培育出具有全国辐射力的龙头企业或终端消费品牌,缺乏“明星产业”的核心症结是结构性问题。

“从产业发展轨迹来看,常平早期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形成了多元产业布局,但长期以来未能围绕单一优势产业形成高度集聚的集群效应与品牌影响力。”黎伟表示,常平与虎门服装产业和长安电子信息产业相比,常平镇的产业配套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形成高效的产业协作体系。

为何发展多年,常平的产业能力还是不足?

2

创新生态与产城融合的迟滞

在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300家的背景下,常平拥有494家,数量全市排名第6,这对于一个面积大、经济基数大镇来说,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2023年度R&D为9.62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9。这个数据符合其“传统工业强镇”的定位,既非全市科创资源的密集核心区,也非新兴产业高度集中的新兴板块,而是依托制造业基础形成稳定研发投入的中间梯队,不缺工业基础的常平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内生动力不足时,承接深圳产业外溢也是发展方式之一。

近年来,常平建成投用了常平珠宝文化产业园、信鸿·常平智谷产业园、时代智创产业园、华智·常深智汇产业园、莞民投·常平云谷产业园。其中,坐落于常平上坑村的珠宝文化产业园(以下简称“珠宝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是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项目,自成立以来承接了多家深圳企业。

图片

常平珠宝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集生产、研发、设计、创意、展示以及配套小型商业、宿舍于一体,通过多渠道、不间断加强与深圳企业及工业园区的精准对接,积极吸引质态优、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户发展,目前已累计招引入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型企业242家。

珠宝产业园负责人向南都记者介绍称,园区初期规划时确实以引进珠宝行业相关企业为主要目标,而后基于对常平当地产业结构及周边产业园发展现状的分析,园区现已转型发展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以及电子商务为主的科技产业集聚区。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6月入驻珠宝产业园。2017年4月26日成功在深圳证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是一家致力于全球电、气、水等计量仪表以及抄表管理系统平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珠宝产业园,像这样的深圳高新企业还有很多。

图片

位于珠宝产业园内的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不过,深圳企业的入驻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带动常平产业创新度的提升。南都记者走访珠宝产业园发现,园区内从深圳迁来的企业,大部分的企业研发环节仍在深圳本地。

再者,企业来到常平后,缺乏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政策关注与支持,或者政策如“撒胡椒面”未能聚焦关键环节,是多家园区企业频繁向南都记者提及的问题。

政策激励和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支持性政策后续乏力甚至明显缺位,即使企业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技术创新并制造出新产品,但由于其他地方的企业凭借政策支持,以极快的速度、极低的成本和极为相同的技术路线与工艺将其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并取得竞争优势,本地真正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容易陷于困难。

这一点也体现在跨境电商上。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称,跨境电商可以是常平新的培育方向。

作为东莞最早发展跨境电商的镇街之一,常平成功引进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知名电商平台,世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常平科技园更被评为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但仍未能做出像虎门如今的产业规模与名声。

供应链“大而散”难以满足“小单快反”需求、本地物流配套智慧化水平不够高、政策发力不足等因素,都会影响常平跨境电商产业的向上发展。

更严峻的是人才困境。一位曾在常平当地台资企业工作的高管告诉南都记者,2005年起,她开始感到常平的产业竞争力变弱,生活配套也迟迟不见升级。当市区强中心战略发起后,身边很多人也一样转到东城、南城另寻发展。

图片

常平镇中心区。

黎伟也以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不愿留在常平工作和发展为例,进行展开分析。

他表示,交通不便会影响人才在常平的流动和集聚,尤其是对于一些追求高品质生活和便捷交通的高端人才来说,缺乏高效的轨道交通可能会降低人才在常平的就业和创业意愿。

产城融合的滞后会造成产业人才的流失,进而制约了产业升级。就算引才容易,留才也难。

3

当“铁路小镇”思变再发车

产业转型升级,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面对上述困境,常平产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其核心矛盾在于传统增长模式与新发展阶段的冲突。

“相对于东莞其他专业镇,比如像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过去是有很好的传统代工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如今再不断地更新迭代。”谢宝剑指出,常平并没有类似的大产业,现有产业也没及时跟上转型升级的步伐。

当本土迭代困难,换个方向看,常平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如何走,还是要先回到立镇之本——交通。

图片

常平站。

黎伟认为,常平要大湾区中创造独特价值,最重要的是关注回本身的物流枢纽与供应链优势。“这里的物流枢纽优势,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业带的市场竞争力。”

常平及周边区域分布着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产业集群,造就制造业对原材料供应、成品分销及跨境贸易的强大需求,因此绝不可忽视产业与交通的联系,有机结合才是正道。

今年初,东莞市人大代表、常平镇党委书记吴润玲在东莞两会上带来了一则《关于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作为高铁(动车)始发站的建议》。

黎伟认为,这是一份积极的建议。从“过境站”转为“始发站”,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常平在全国铁路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增强对高端人才、商务客流的吸引力,可缩短与广深核心区的通勤时间,促进“工作在湾区、生活在常平”的同城化效应。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入驻。

谢宝剑也称,常平的区位优势是非常优越的,特别是它的轨道交通优势,以及物流产业完善的配套,可以很好地支撑常平物流产业的发展。加上中欧班列的独家优势,让跨境电商成为了常平新的培育方向。

图片

今年4月,南都记者走访常平火车站,相关的站场设施已显破旧。

“但是跨境电商不是单有区位优势和配套设施就行,还需要政策加持,以及人才等资源要素赋能。”谢宝剑认为,这是常平还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但常平若是能成功将常平站、东莞东站升级改造成为高铁(动车)始发站,可以将两个站点的经济圈形成圈层联动,充分发挥高铁的资源优势。

资料显示,常平现正与世界级码头盐田国际码头合力打造内陆港、开通“常平-盐田”绿色城际快速班列,年操作量达3万标准箱以上,并陆续开通至长三角、京津冀、华北、西南等多地的往返快速货运班列,物流网络以珠三角为核心,辐射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通过铁路干线与港口联动,快速连接长三角、成渝经济圈,并通过中欧班列延伸至中亚、欧洲地区。

常平表示,将推动物流服务向定制化、智能化升级,并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物流领域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随着物流业的优化升级发展,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不断提升与制造业联动效应,推动传统制造业更快速地向品牌化、全球化转型。

4

新兴产业接力“造月亮”

当轨道上的火车重新出发,产业如何顺势变革?

常平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本镇经济增长动力不强,培育地区发展新动能的力度不足,“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因此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确,如果不能及时重塑产业格局,就会停滞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常平最重要的仍是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用新技术浇灌、用新思维耕耘。

传统产业方面,已累计推动387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2024年,晶苑毛织产值同比增长14%,珠江啤酒产值同比增长179.5%。

图片

川舢电子生产车间。图源常平发布

近年来,常平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两大支柱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024年,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类企业166家,电子信息制造类企业124家。2024年,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类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39亿元。

常平的产业地基,现在则由新兴产业来接力打造。近年常平开始结合最新产业趋势,加速布局储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精密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常平方面介绍称,本地一方面大力引进、培育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2大新兴行业重点企业,推动支柱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突围,目前高端装备行业重点企业有乔锋、金鸿盛、深鹏等;另一方面统筹抓好产业焕新,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提升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片

常平一企业车间。图源常平发布

常平现已培育出固达、华富立、深鹏3家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东莞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143家专精特新企业,拥有18家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

2025年,常平的目标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规模分别提升至140亿元、200亿元,力争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新增“小升规”企业48家、新增数字化转型企业76家。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常平将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速AI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乔锋、固达等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充分利用国际创新港、东莞理工常平学院等平台载体,提升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等。

以上的努力,即使短期内未形成规模效应,但也让常平显得愈加可期。

建设共性技术平台、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活力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地释放。从“管理者”转向“生态构建者”,常平正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套“组合拳”下来,或许常平产业“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现象能有向好改变。

5

“内联外合”的空间革命

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空间要素的支撑,尤其是大规模的连片产业空间。

对于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黎伟建议,常平在政策创新上应聚焦镇村工业园连片改造,加大“工改工”力度,探索存量土地高效利用机制,为新兴产业腾挪空间。

今年,常平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拓展产业空间——高标准完成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连片土地整合、碎片化治理、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今年完成土地收储137亩,“工改工”拆除250亩、新动工项目300亩,提供不少于24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

同时,全速推进土塘和九江水两个现代化产业园建设,力争推动园区内5宗建设项目年内顺利开工,打好“工改工”攻坚战,全力推动黄泥塘工业园、松柏塘南新厂等标志性“工改工”项目开工建设。

图片

3月18日,常平漱新村电子生产“工改工”项目正式奠基。图源常平发布

空间的再造,不仅要向内找,也要向外拓。

《常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常平未来将东合惠州,西联大朗,打造东莞市域东部服务中心,向东服务东部四镇交汇的东部工业走廊与环潼湖片区,向西支撑生态园-松山湖-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构成的中部产业脊。在产业布局方面,常平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打造湾区产业合作实验区,形成“一核三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这些空间举措若能有效落地,有望从枢纽能级提升、产业协同深化、创新要素集聚、产城融合优化四大维度推动常平转型,助力产业协同与升级。

图片

常平将打造“一核三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图源《常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港澳台投资一直是推动常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香港牌”,常平打了很多年,近年也提出了新打法。不久前,常平镇出台的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再次明确,将积极推进“香港服务+东莞制造”,打造莞港经贸合作示范区。

常平“香港城”TOD项目或许在未来可以为当地打开新空间。据了解,该项目是东莞市政府2022年重点工程,以广深城际铁路常平站及莞惠城际铁路常平南站两个轨道站点为核心,规划总面积达783亩,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该项目可以带来的不单是交通改善,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城聚人、以人促产”的良性循环,在常平建设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东莞响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图片

常平站TOD“香港城”项目效果图。

然而其开发建设并不顺利。今年3月,作为“香港城”项目先导工程的木棆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项目(北地块)才正式动工。今年常平提到要提速“香港城”回迁安置北地块项目建设,加快南地块土地招拍挂前期工作,进度如何有待观察。

产城融合的系统性提升,同样是关键一环,围绕东莞东部综合枢纽、先进制造强镇、活力生态新城的“三大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常平已被赋予了新的期待。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背景下,其实常平与深圳的互动还大有文章可做。像常平珠宝文化产业园一样,大量承接深圳外溢产业资源的园区,常平从来不缺。缺的是,如何打好“深圳牌”为自己创造新动能。

2940x1632_686251d87526a.jpg?X-Amz-Conten

常平镇。

黎伟表示,常平镇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深化莞深产业合作、提升城市品质与服务,并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的连接,整合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换乘。”黎伟分析道,未来要加强与深圳的产业联系,常平的首要任务是推进轨道交通网络的延伸与拓展。在交通联通的基础上,再深化莞深产业合作,加强与深圳的高端产业对接,为常平的研发创新能力打下更多基础。 


策划:何永华

统筹: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莫晓东 黄慧萍 黄嘉丰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刘媚(署名除外)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京九第一镇,如何再复辉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