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形象与永恒的主题,艺术家徐长远为你“凿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7-01 13:19

2025年6月29日,“凿像——为永恒的你”在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王春辰策划,是艺术家徐长远的一项长期公共参与项目。

公众参与,共塑“永恒”形象

开幕现场,展厅内一座由徐长远根据策展人王春辰形象精心凿刻而成的木雕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中的王春辰戴着眼镜,身着长袍,手持书本,神情专注,栩栩如生,稳稳地立在展厅正门口的工作台上,迎接着每一位到访者,也点明了展览的核心——为“你”塑像。

图片

图片

艺术家徐长远根据策展人王春辰形象凿刻而成的木雕。

开幕仪式上,徐长远亲自使用铁锹、电锯等工具,将一座5米高的、以策展人王春辰形象3D打印而成的雕像外部覆盖的多层泡沫板层层揭开,这一行为本身也呼应了展览探讨“形象”与“永恒”的主题。

图片

根据策展人王春辰形象3D打印而成的雕像。

众多前来出席开幕式的嘉宾纷纷在雕像前驻足,与策展人、艺术家合影,成为开幕活动的一大亮点。

整个展馆化身为创作现场

本次展览突破传统雕塑展的模式,徐长远将个人工作室整体迁移至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展厅,使整个展馆化身为创作现场。这种独特的展览形式,旨在打破艺术创作的封闭性,邀请公众深度参与,探索自我形象的永恒表达。

策展人王春辰强调,艺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他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说艺术低于生活,因为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本质。此次展览通过展示艺术家的日常工作,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艺术在生活中的变化,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800x599_6863586f0de8c.png?X-Amz-Content-

800x600_6863586f0ceb8.jpg?X-Amz-Content-

展厅现场。

以木雕探索时间和生命的意义

徐长远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长期专注于木雕创作。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徐长远认为,艺术创作的价值会随着放置的空间和环境不同而变化,因此他尝试将自己的木雕实践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他将工作室平移到展厅,不仅展示已完成的作品,还将创作过程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见证艺术作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

他的“凿像”项目,通过为参与者雕刻木制头像,将人们熟悉的二维照片形象转化为可触摸、可长久保存的三维立体雕像,打破了历史上只有特殊人物才能拥有雕像的传统观念,传递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而神圣的形象”的理念。

图片

《凿像》局部。

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展览通过“凿像”这一古老行为,引导人们思考自我形象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徐长远以艺术的方式,尝试解构“神圣性”的来源,认为它正蕴含于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表现与永恒追求之中。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对个体价值和自我认同的一次重新审视。通过邀请公众亲身参与,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观众到艺术共创者的转变契机,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塑造属于自己的“永恒”形象。

Q&A

对话艺术家徐长远

Q:请谈谈《凿像》这个长期项目的创作理念。

A:《凿像》是我的一个长期项目,这个项目深受中国传统佛龛这个形式的启发。我将佛龛中的佛像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但在我的作品中,我将这种象征扩展到了普通人的身上。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和神圣性,因此我计划将我所认识的、感兴趣的人雕凿成雕像,以此来表达我对这些人的理解和尊重。我将这个项目命名为“凿像”,并将其视为一种对时间的记录和对生命的思考。

Q:您是怎么理解时间的?

A:我对时间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例如古代的佛造像或神像,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风吹日晒,这些痕迹使它们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觉。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也有这种能量,记录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我每天都会在工作室里进行创作,其中用铅笔在康松纸上平涂,什么也不表现,这样的作品将延续我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结。我想象,当我去世的那一天,这些作品与我一同安息,或者继续留在世界上,成为我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图片

《凿像》局部。

Q:为什么选择木雕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

A:我选择木雕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已成为系列,方便画廊推广销售,我们年轻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很艰难,有了市场的认可,我需要这样的作品养活自己。其次,木头本身具有独特的属性,有质感和温度,这使它成为一种理想的创作材料。我大部分木雕的创作过程是用减法,需要不断地削减和雕琢。这种过程不仅需要时间和耐心,还能让创作者在创作中沉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也能承载时间性。

此外,木头的温度和质感让我感到特别心安。我回忆儿时没有玩具,自己用木头制作玩具的经历,这种经历让我对木头也有深厚的情感。我认为,木头不仅有温度,还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呼吸。木雕作品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自然的变化使木雕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