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有这样一支由外国人组成的调解员队伍,被称为“洋娘舅”。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发展至9人,他们均为外商,来自韩国、巴基斯坦、也门、印度等国家,“洋娘舅”不仅协助调解社会矛盾,也为外商和本地企业解决实际难题,这一创新举措成为浙江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绍兴柯桥区公安移民事务服务站,“洋娘舅”李天明(中)正在调解纠纷。
国际纺都里的“洋娘舅”
2025年6月27日,“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采访走进绍兴柯桥区公安移民事务服务站,“洋娘舅”李天明正在为一名中国人和一名外籍人士解决纠纷。
流利的中文,利落的谈吐,四十岁的李天明思维清晰,表达直率,自2005年从黎巴嫩来到绍兴柯桥,李天明在中国已待了20年,是个中国通。2014年,他做起外贸生意,如今拥有两家工厂,专攻户外产品,年销售额数千万,在柯桥“外商圈”颇受敬重,遇到问题,一些外商最爱向李天明求助。
前不久,一位伊拉克商人找到李天明反映付了定金却迟迟未收到货,李天明了解后才发现是商家一单多卖,卖给了三家外商,却只出了一家的货。李天明从中协商,最后商家同意重新生产,方才解决了矛盾。
还有一次,一位中国人在一家埃及人开的餐厅打工,提出离职后老板却拒绝结算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又是李天明出面,为员工要回了工资还顺带开了一份离职证明。
绍兴市柯桥区被称为“国际纺都”,每年全球四分之一的纺织面料在这里交易,常住外籍人士近四千人,流动的外籍人士年均超过10万人次。
绍兴市柯桥区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沈剑介绍,绍兴70%以上的外籍人士在柯桥工作生活,平日里难免出现矛盾纠纷,要融入当地文化,寻求支持,也少不了这些“洋娘舅”帮忙。
李天明人脉广,说话有分量,精通俄语、阿拉伯语、法语,能在不同国家的外商中斡旋,每年要处理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达二三十起,“一些外国人的矛盾,我们去调解,彼此语言互通,距离更近。”
38岁的阿德也是一名“洋娘舅”,在柯桥做生意之前,曾是绍兴市中心医院的外科医生,至今走在路上,还能遇见以前的患者称他“缝针缝得不错”,一些前同事平时遇到外籍患者,会找他帮忙翻译,一些外商头疼脑热的,也纷纷找他问诊。
绍兴柯桥公安移民事务服务站调解室
中国智慧助力基层治理,为外贸提升营商环境
“洋娘舅”原本是一种民间解决矛盾纠纷的智慧。沈剑说,此前遇到一些矛盾纠纷,外籍人士求助警方,但因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警方时常需要找李天明这样热心的外商帮忙。
2021年,绍兴公安、法院、司法、商务等部门决定将这些外国人组织起来,成立一支专业的调解队伍,懂中国、掌握多种语言、有威望、有爱心,成为了挑选“洋娘舅”的一些硬性标准。
沈剑介绍,考虑到柯桥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韩国人居多,在组建“洋娘舅”时也将国籍纳入考量范围,在数次筛选后,一支5人队伍成立了。这几年,柯桥区的这支“洋娘舅”队伍已发展至9人,他们均为外商,来自韩国、巴基斯坦、也门、印度等国家,普遍在四五十岁左右,年纪最大的63岁。
为了尽量不多占用“洋娘舅”工作生活的时间,调解也推行预约制,“洋娘舅”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接到调解的任务,考虑国籍、语言、文化,大家互相商量着谁去更合适。有时候,一些熟悉的外商私下求助,“洋娘舅”们也得出面摆平。李天明说,柯桥外商中如今都成立了商会,巴基斯坦商会、印度商会……他的调解诀窍是,首先找到商会的话事人。
绍兴柯桥公安等部门牵头,组建“洋娘舅”,延续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思路,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实践,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据了解,近年各地公安部门每年化解矛盾纠纷达600万余起,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李天明认为,“洋娘舅”这种融合中国智慧调解外商矛盾的处理方式,也正发挥着不断助力浙江提升营商环境,提高吸引全球贸易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去年,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万亿,占全国份额迈上12.0%的新台阶,9.5%的出口增速,继2023年后再居东部沿海主要省市首位。南都记者注意到,作为外贸大省,近年浙江不少外籍人士工作生活,外贸生意兴盛的地区,均在尝试探索“洋娘舅”调解机制。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2013年5月,浙江义乌市成立全国首个外调委,开创"以外调外"调解新模式,并由义乌市人民法院提供专业指导、司法确认等全流程服务。目前,外调委有来自韩国、尼泊尔、印度、德国、阿富汗、吉尔吉斯坦等15个国家的20名外籍调解员。
“中国是我的第一故乡”
2005年,当李天明揣着400美金刚到中国哈尔滨时,这里的一切都还是陌生的。他原本学心理学,在黑龙江大学念书时,因俄罗斯外贸商人的介绍来到绍兴文理学院读工商管理。
学生时代,生活清苦,他靠做翻译、给人写论文、兼职挣钱。为了融入中国,每天花15个小时学习汉语,后来经常跑中国轻纺市场,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也是因为这段翻译生涯,他结识了中国最早一批外贸商人,他们教他学中国文化、做生意,李天明说,这是他“最早认识的中国朋友”。
绍兴当时发展迅速,机会遍地,当地人热情友好,这让他迅速决定留在绍兴,后来买房、创业、成家,生子。他说,自己现在已成了“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工作繁忙之余,要处理各种纠纷,难免占用时间,“在中国这么多年,大家提供了很多帮助,彼此其实和一家人一样,帮个忙不算什么,做人嘛,这是最基本的。”李天明说。
“洋娘舅”阿德来中国时才18岁,在江西上大学,毕业后到绍兴当外科医生,后来辞职创业,如今早已适应了中国的生活,阿德把中国当作是自己的第一故乡,他已很少回到巴基斯坦,妻子和孩子偶尔来中国探望。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要承担起大家庭的责任,带着两个弟弟做跨境生意,谈及未来,阿德说,他从未想过什么时候回去,“我不想走,我的饭碗在这里。”
采写: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浙江绍兴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