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抄”已成公共文化事件,文学圈有必要回应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7-01 23:27

近日,有媒体报道,网名为“抒情的森林”的读书博主,在社交平台指出一些作家的小说存在“过度借用”他人文本行为,网友称之为“鉴抄”。“抒情的森林”的质疑对象,包括了儿童文学作家、青年新星、老牌纯文学作家等。对此,有网友呼吁相关作家及出版方予以回应,而文学圈则保持着沉默。

文学圈的沉默让人猜测不透。按照正常逻辑,被点名的涉嫌抄袭者以及相关出版方,一般会给予回应,或解释,或辩驳,或道歉,或给出纠错措施,或呼吁设立规避制度。必要的回应,可以让疑问得到解答,可以寻找到问题源头,亦可建设防范篱笆……总而言之,回应比沉默强,一味的沉默,会破坏读者对作家与出版方的信任度,也会冲击整个文学业态的形象。

文学圈的沉默倒也不难理解,被质疑“过度借用”的当事人,如果公开回应,则会助推事件热度,进一步道歉则意味着“社会性死亡”。如果拒不承认“抄袭”,还能利用圈内圈外的信息差继续生存,而一旦被打上“抄袭者”的标签,则会同时被读者、出版方、市场放弃。毕竟,“作家抄袭”作为一种职业上的耻辱,无论在圈内还是在读者群心目中,都是难以接受的。

来自社交平台的质疑,还有博主以网友身份发出的证据,并不足以促使出版方以官方身份表态。可能在出版方看来,这尚属于“小范围内的网络事件”,并未真正对出版方的声誉形成威胁。而在一些网友看来,“抄袭”是作者个人行为,文责自负,出版方也是“受害者”,毕竟没有哪一个出版方愿意发表或出版涉嫌抄袭或“过度借用”的作品。因此,出版方的沉默就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成分。在舆论漩涡里,出版方一旦发声,会加速“鉴抄”行为成为热门话题,给出版方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抒情的森林”的这次“鉴抄”行为及其舆论反响,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公共文化事件。一是涉及的当事人较多,且仍有涉嫌“过度借用”者被持续曝光,这已经直指一个领域隐存的腐败,需要得到严肃的审视;二是文学仍然在为大众文化娱乐提供巨大的潜在价值,由文学作品版权所引发的影视、游戏改编,还在不断强调着文学之于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文学领域的“过度借用”乃至抄袭事件得不到纠正,则很有可能伤害到文学与文化本身;三是大众对于文学圈的抄袭并非全无关注,只是并未意识到这一行为与自身的关系,一旦抄袭事件被推到大众舆论中心,读者与观众自然会觉察到这一行业腐败的危害性。

文学圈应正视这位读书博主的“鉴抄”行为。这是一个无法长期回避的现实,也并非无解。对于无伤大雅的零星“模仿”,还是应该给予包容,让具备良好态度和潜力的作家继续以好作品证明自己。对于确定无疑的抄袭,当事人应接受事实,重新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文学圈也应借力这一事件,建立更严谨的审稿制度,明确涉嫌抄袭作品被公开发表与销售的责任边界,提高抄袭者的成本,直至杜绝抄袭行为的发生。这才是对自身负责、对读者与市场负责的应有态度。□ 韩浩月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