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筑起粤北健康屏障:微创技术破难题,急危重症不出区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02 14:26

开栏语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蓝图中,基层医疗能力的跃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县域医疗的“夹心层”,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精准帮扶下,打造出消化内科、普外科等六大优势专科,实现了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南方都市报聚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推出“强专科·惠民生——县区级医院优势专科巡礼”系列报道,聚焦这些扎根基层的医疗力量,记录他们如何破解“大病不出县(区)”的难题,用技术革新与服务升级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在粤北地区,肝胆胰肿瘤、胃肠道癌症及疝气等高发疾病长期困扰着当地居民。清城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作为区域医疗“排头兵”,以规范化诊疗、微创技术突破和全周期管理为抓手,在省级医院帮扶下,实现了复杂手术本地化、急危重症救治高效化。从89岁高龄患者的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到疝气微创手术的全面普及,这支团队用扎实的技术沉淀,让患者足不出区便能获得与省级医院同质化的治疗,患者外转率明显降低。

高发病种下的“技术突围”

2023年冬,89岁的陈伯因肠梗阻紧急入院,CT提示升结肠肿瘤完全堵塞肠腔。高龄、基础病多、手术风险极高,家属一度犹豫是否转院。“我们能做!”普外科团队评估后,果断选择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第二天,陈伯即可下床活动,一周后康复出院。“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这么大的手术。”家属的感慨,印证了科室技术实力的跃升。

这台手术的背后,是持续十余年的腔镜技术深耕。从肝胆胃肠肿瘤到甲状腺、疝气,微创手术覆盖全科病种。近三年,科室外转率显著降低,微创手术占比逐年提升。清城区地处粤北,受饮食习惯、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肝胆胰恶性肿瘤、大肠癌、肛肠疾病及疝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一“疾病图谱”,普外科形成了一套特色诊疗模式:针对恶性肿瘤,推行“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全程化”四化策略。依据国际指南制定方案,绝大多数胃肠癌手术通过腹腔镜完成,肝肿瘤小于3厘米则采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避免开腹创伤;中晚期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匹配靶向药或免疫治疗,显著延长生存期。

图片

对于肛肠疾病、甲乳结节、疝气等良性疾病,“快速康复”理念贯穿全程——无术前灌肠导尿、微创手术覆盖、术后多模式镇痛,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随着微创技术普及,腹壁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下降,而大肠癌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则推动腹股沟疝手术量逐年增加。

技术扎根人才传承造就“造血式”成长

技术突破离不开人才支撑。2023年,普外科独立成科首日,科主任陈国星便为青年医生定下“团队精神、责任心、细心、终身学习”四大要求。科室通过亚专科定向培养、引进硕士人才、建立“传帮带”机制,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以疝手术为例,年轻医生需经历至少两年的扶镜助手训练,通过考核后方可主刀,上级医师“放手不放眼”确保安全。主治医师陈嘉恒在专项进修后,将腹腔镜疝修补术技术水平提升至省级竞赛获奖层次。目前,科室现有6名年轻医生均能独立开展腔镜急腹症手术,年内将新增3名硕士进一步充实亚专科力量。

图片

省级医院的帮扶则为技术提升按下“加速键”。来自广州的专家定期驻点,带来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乳腺肿瘤微创旋切等新技术。与此同时,科室与社区医院联动推广早癌筛查,通过义诊、健康档案管理等,将防控关口前移。

普外科同时也是外科急诊救治的主力军。为优化急诊病例的救治流程,科室推行分诊标准化培训,护士通过生命体征与疼痛评分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医生采用清单式问诊及查体;辅助科室半小时内快速出具检查报告。对于危重患者,多学科团队迅速到场会诊,实时联动麻醉、影像科室,确保手术精准高效。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陈雯

视频、摄影: 南都记者 马强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百千万工程·一线实践 聚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