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让蒙娜丽莎发福”的人;他以独一无二的“博特罗风格”重塑世界对体积与美的认知;哥伦比亚总统称他为“我们国家最伟大、最著名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极具个人风格,其标志性的“膨胀式”的形象描绘,充满童趣的图像叙事,都让人过目难忘。
他就是哥伦比亚国宝级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
广东美术馆年度特展“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将于7月4日至11月23日在白鹅潭馆区一楼1、2、3号厅举行。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与费尔南多·博特罗基金会联合主办,汇集了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81件经典系列作品,涵盖其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主题:拉美日常、马戏团、斗牛、静物以及雕塑创作等,并且全面呈现了囊括油画、雕塑、纸本水彩等多种创作媒介,全面展现了博特罗丰富多元的艺术探索。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1932年生于哥伦比亚麦德林。是20世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拉丁美洲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横跨油画、雕塑、水彩与素描等媒介。他的艺术语言极具辨识度,饱满而膨胀的造型和充满张力的构图形成独树一帜的“博特罗风格”(Boterismo),构建出一个富有幽默感与秩序感的视觉世界。
他的创作横跨油画、雕塑、水彩与素描等媒介,曾在巴黎大皇宫、罗马展览宫、东京美术馆等重要机构举办个展。他的纪念性雕塑作品也于巴黎、纽约、马德里、佛罗伦萨等城市的公共空间展出。2023年,博特罗于摩纳哥逝世,作为哥伦比亚国家象征性人物,博特罗不仅拓展了拉美艺术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以独立的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史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委拉斯凯兹《玛格丽特公主像》再创作 After Velasquez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 × 170cm 2005年
博特罗的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横跨七十余年。他曾先后旅居墨西哥、美国、意大利等地,在广泛的文化语境中吸收养分,形成了融合古典构图与现代精神的独特艺术风格。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在比例、结构与人物塑造上追求一种静谧的永恒感,同时又植根于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以艺术回应历史与命运。
作为博特罗艺术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中亮相,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不仅为观众提供一场形式语言上的视觉盛宴,更通过博特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怀与人文厚度,感受那份源自拉美土地、却拥有普世意义的艺术温度与生命力。
斗牛士小队 La Cuadrilla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64 × 162cm 2012年
拉丁美洲:创作灵感的源泉
费尔南多·博特罗从不吝啬用自己的语言,去强调拉丁美洲这块土地对他艺术创作情感的激发,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带有拉丁美洲风格的生活场景。这片融合了伊比利亚与印第安文化的新大陆,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从喧闹的斗牛场到宁静的乡村,从传统的服饰到日常的器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厚的拉美风情。
独特而传统的艺术风格
费尔南多·博特罗的艺术风格是独特的,他力求通过对体积的关注超越写实,对丰润之美的追求凌驾现实表达。他以光滑的表面和膨胀的轮廓,去增强审美表现力,甚至运用个人艺术风格,去改变众多大家早已熟知的形象,让原作的价值产生奇妙的漂移。
静物·西瓜 Still Life with Watermelon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64 × 200cm
古典主义的“追随者”
费尔南多·博特罗的艺术并非孤立存在,他曾只身前往欧洲学习绘画技巧,继承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理解。他探讨着艺术界的共同命题,将具象艺术精髓与拉美文化特色完美融合。正如他所说:“我画的不是胖子”,他对“体积”的孜孜不倦的思考,让始于文艺复兴的经典话题,透过其个性的滤镜,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
费尔南多·博特罗于2023年去世,哥伦比亚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艺术家虽已不在,但他的作品却是永恒的经典。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