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一张日转账额度5万元的一类银行储蓄卡有多难?日前,南都7位记者分别前往珠海7家不同银行开卡,最终仅一人完成目标。
7月2日出街的南都“珠事测评”最新一期报道,聚焦银行开卡服务进行体验实测,结果令人唏嘘。同一个业务,同一家媒体的记者,相同的开卡理由,但因银行网点的不同,体验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最快仅用10分钟完成开卡,最高日限额5万元;最慢被卡一个多小时,日转账限额一千元;有的银行网点在确认开卡用途后,只需查验身份证、实名制手机号;有的还要求额外提供社保缴纳证明、说明资金入账方式、工作单位等,甚至即便提供了上述资料,还被反复劝说放弃开设一类卡或是直接放弃开卡;亦或是三人反复询问,致记者只能一次次解释和等待……资料查验“随机化”,服务效率和限额政策“两极化”的情况并非个案。
无独有偶,早在2023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也曾以《真难!记者体验在银行开卡全过程》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指出“最近,银行开卡难、每次只能转账几千元甚至更低……让不少消费者在办理银行业务时感到很不方便。”
一年多后,问题依旧。银行开卡服务的“两极化”,表面是流程差异,实质是风险防控与金融便民的尺度把握不一。
风险防控,本意是守护群众金融财产安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银行“金融便民”的宗旨并不矛盾,但部分银行网点“层层加码”、“一刀切”过度限制额度的做法,客观上将风险防控摆在了金融便民的对立面,以“防范风险”之名挡住了不少守法群众的正当金融需求。
南都“珠事测评”本期报道刊发后引发热议。翻开腾讯网评论区,留言大多是网友对“办卡难”的吐槽,但也间或夹杂有网友为银行“鸣不平”的声音,其中一条颇具代表性的留言是“理解一下银行柜员吧,他不是找你麻烦,是过度的惩罚机制让他们谈虎色变。”但这些声音随即遭到反驳:“我是客户,我体验差我就要说。理解?你们内部的管理你自己去跟领导互相理解,我不需要理解你。”
两种情绪交织,银行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各有各的难处。问题怎么化解?关键是要找准症结、根源。
由于缺乏标准一致、清晰明确的规范和细则,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在办理群众开卡业务和执行风险防控时尺度往往不一,相当程度需依赖于过往经验、业务能力,需要业务员在一定范围“自由裁量”,无形中将办卡群众置于不确定性中——此次测评中,记者办卡“如开盲盒”,同一业务,不同银行、不同网点的资料要求相差很大,办理的银行卡日交易额度大相径庭。
近年来,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高发,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第一道闸门”,确实需要强化风控。但“风控”不等于给群众“添堵”,依赖强制限额等“一刀切”做法,既增加了用户负担,也降低了服务效率,由此引发的投诉屡见不鲜。新时代、新起点,这种相对粗放的模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要真正化解“开卡难”,避免一些银行网点或是部分银行员工为了最大化规避风险“层层加码”,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消费者协会、公安等部门形成合力,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精准化”政策落地,一方面提升技术风控能力,比如加大技术投入,探索接入公安、社保、运营商等公共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守护”;另一方面明确群众办卡的“必要资料清单”和“限额调整规则”,明确合规查验资料和保护用户正当隐私权益的边界,让银行照章办事、有规可循,让群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避免风险防控的边界被无限扩大。
金融的温度,体现在每一次服务的细节里。真正的风险防控,应当是精准拦截不法分子,给绝大多数群众带来便利和安全,要实现这一点,归根结底就是回归金融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更精细化、更精准化的举措,实现“金融便民”和“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评论员:南都记者杨亮
编辑:杨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珠事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