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手术到出院不到一天,身体恢复快,还几乎看不到伤口。手术效果远超我的预期。”近日,深圳市南山区完成的一台日间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切口“隐形”、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一台手术”从传统“住院+多孔+长恢复”模式,变为“日间+单孔+快恢复”的全新路径,让患者为医护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黄诗栋(左)为患者进行手术。
只开一个“肚脐口”
一场手术实现“多赢”
林小姐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平日里,她的工作节奏快、压力也大。半年前体检时,林小姐在B超检查中发现一直径约8毫米的胆囊息肉,两个月后复查已经增长至10毫米。医生告知:这个大小已经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红线”,建议尽早手术干预。
林小姐不想因为住院耽误工作,又担心术后可能会在肚子上留下难看的疤痕。“我不想因为一次手术影响职业状态,也不想留下一道让我以后都不敢穿短上衣的疤。”在南山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团队的评估和建议下,林小姐选择了单孔腹腔镜日间手术。
林小姐的手术由肝胆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黄诗栋主刀,在科室主任、主任医师缪丁丁指导下完成。
术前,手术团队根据林小姐的身体状况,制定了快速康复路径。术中仅在肚脐处开一长约2厘米切口,通过高分辨率3D+4K荧光腹腔镜精准操作,完整切除胆囊,再通过“脐部整形缝合”将切口“隐藏”。
整个手术过程仅40分钟。术后第二天,林小姐就能正常下床活动、饮食如常,并顺利出院。
“这是一场关于‘手术美学’与‘效率医疗’的探索。”黄诗栋介绍说,“患者术后恢复快、几乎无疤痕,满足了现代职场人士对生活质量、美观和效率的多重需求。”
黄诗栋介绍,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不同,单孔腹腔镜手术只需一个切口,且隐匿在肚脐处,且创伤更小,术后疤痕几乎不可见,适合对外观有较高要求的患者。“很多患者术后48小时就能恢复正常工作。”这类手术极大提升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患者术后切口“隐形”。
林小姐的手术在南山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完成。据悉,该中心按照《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版2021)》建设,建立了成熟的围手术期管理体系。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监测、快速出院,整个流程科学闭环、安全高效。“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技术的微创,更是体验的优化。”黄诗栋表示,目前,日间手术已涵盖胆囊切除、疝修补、阑尾切除、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等项目,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院,已成为常态。
胆囊息肉:不一定都要切
但这5种情况要警惕!
体检中发现“胆囊息肉”到底是“小问题”,还是“隐患”?
缪丁丁表示,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黏膜表面的隆起样病变,多数为胆固醇性息肉,良性,且不会引起症状,也无须特别处理。但部分息肉存在癌变可能,需密切关注甚至手术切除。以下几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考虑手术:
一是“大”:息肉直径≥10毫米。10毫米是国际公认的“安全红线”。研究显示,胆囊息肉直径一旦达到或超过10毫米,癌变风险显著升高,需要格外警惕。
二是“快”:半年内增长≥2毫米。短期快速增长,提示息肉可能为非胆固醇性类型,有一定恶变倾向。
三是“异常”:影像学检查表现异常,如宽基底、回声不均、血流信号丰富等,这些超声征象提示息肉可能为腺瘤性或其他高危病理类型。
四是“合并”: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功能异常。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可能诱发慢性炎症甚至癌变,合并病变时应该积极处理。
五是“有史”:年龄≥50岁或有胆囊癌家族史。这类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即便息肉直径未达10毫米,也应综合评估是否切除。
缪丁丁提醒,发现胆囊息肉后应定期复查,由专业医生评估风险,切莫拖延。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通讯员黄坷 于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