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为期两天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闭幕。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在小组讨论会上分析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他指出,特朗普一边采取加征关税等强硬措施,一边又释放友善信号,这种做法既冲击中美关系,也带来新机遇。贾庆国表示,“目前看挑战更大,但随着经贸协定签署,机遇正在增加。”
关于美加征关税引发的“闹剧”,他认为,中美贸易规模庞大、结构互补,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目的不是脱钩,而是想通过极限施压,取得对华经贸谈判主动权,迫使中国在关键议题让步。
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小组讨论会。
特朗普奉行利益驱动外交,很多问题可通过谈判施压解决
贾庆国认为,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释放出的信号和采取的做法给人强硬印象,比如针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曾提高到非常荒诞的145%,主要人士任命也有很多强硬反华分子,包括前期因言行极度反华被中国制裁的国务卿。另一方面,特朗普对华政策一些做法又出乎意料友善。特朗普就职曾邀请中国国家领导人参加他的就职典礼。他与中国国家领导人通话时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竭尽全力,使世界变得更加和平和安全,并期待立即开始共同解决问题。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尽管中美目前经济存在分歧,相信双方有潜力建立合作关系。
如何解释这种情况?贾庆国拆解了5个方面原因。一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贸逻辑。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的对外经贸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提高关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压力。二是通过设置高额关税,来降低企业在美国境外投资的收益,从而使得他们有意愿到美国投资,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打压其他国家不是他的目的,更多是一种关联伤害。”
二是加征关税的意图和影响。他分析,中美贸易规模庞大、结构互补。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目的不是脱钩,而是通过极限施压,取得对华经贸谈判的主动权,迫使中国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做出让步,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后来双方能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妥协。
三是交易主义的外交导向。特朗普奉行利益驱动的外交哲学,把国际交往视为交易性的谈判。他认为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谈判、施压来解决的,并不是不可化解、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
四是地缘政治的考量。特朗普也意识到,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和资源都在不断增大。他知道很多问题解决需要中国合作,在一些对华敏感问题上,尽可能保持谨慎态度。
五是美国政治生态对政策行为的约束。特朗普强烈的个人权威主义倾向、庞大的草根支持以及对共和党内部强大的控制力,带来高度集权的决策生态。在这种生态下,只要特朗普没明确表达政策意图,其他人会非常谨慎,不愿意说有可能会忤逆他的话。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
关税战下的博弈:中美经贸正形成新的相互制约生态
贾庆国指出,特朗普这些做法给中美关系既带来强烈冲击,也带来一些机遇。他分析,从冲击角度看,首先是关税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加速两国经贸和科技脱钩,而这种冲突还会外溢到两国关系其他领域,比如安全、人权、台湾问题等。其次是美国国内反华势力会利用关税战给中美关系制造麻烦。比如推动特朗普将关税战赋予反华的目的,想要打关税战就要挟其他国家一起反华。
“美国一些盟友,也可能在一些问题上制造冲突来诱发中美冲突,从而减轻美国对于他们开展关税战造成的影响。”贾庆国举例,在南海航行自由、人权问题、俄乌战争上,会制造些冲突,把特朗普注意力带到这些问题上。
同时他也提出,特朗普上任给中美关系带来很大机遇。如果关税战能处理好,两国经贸关系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现在看来这个希望还是存在的。”此外,关税战也显示,两国经贸关系正形成新的相互制约的生态。
根据报道,在伦敦达成的协议中,包括美国承诺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的禁令,以及中国承诺加快稀土出口的审批。这在贾庆国看来“很有意思”,中国和美国各自有“卡对方脖子”的东西,未来在经贸领域有可能形成相互威慑格局,使得两国更好开展贸易。
“特朗普交易型外交意味着淡化意识形态,有助于中美关系更务实开展合作。”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莫倩如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