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6岁的在美华裔口腔医生张女士因打网球遭遇严重扭伤,确诊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伴腓骨远端撕脱性骨折后,因美国手术等待漫长,她跨越重洋求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侯辉歌团队。运用独创的“暨大JUMSA特色技术”实施“抢救性”修复,术后仅6小时,张医生即能下地活动,效果令其惊叹。这背后,是侯辉歌团队独创的“暨大九型九剑九选”精准治疗体系在应对日益高发的运动足踝损伤中展现的威力。
小关节大负荷,损伤牵动全身
张女士扭伤后,踝关节肿胀明显,活动严重受限。美国当地冗长的预约等待促使她通过国内专家引荐,远赴广州求医。侯辉歌主任医师团队凭借在踝关节运动损伤治疗领域的专长,运用“暨大JUMSA特色技术”为其成功修复断裂的距腓前韧带并稳定了撕脱的小骨片。术后6小时便能下地活动的效果,远超张女士预期,作为医疗同行,她对此深感满意。
足踝作为承重与运动的关键枢纽,损伤后果严重。35岁的黄宇便因反复崴脚未获正确诊治,最终导致距腓前韧带完全消失,轮椅代步长达三年,并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侯辉歌主任警示:“崴脚非小事,急性扭伤处置不当,约40%会转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反复扭伤将引发关节软骨不可逆损伤,武术教练刘先生就因频繁崴脚导致足踝稳定性严重受损,连日常步行都困难重重。
面对健身热潮下高发的足踝损伤(统计显示,仅大学生群体运动损伤率就高达75.27%-77.63%,其中关节韧带损伤占37%),侯辉歌团队通过十余篇专业学术论文及数千台手术实践,创立了“暨大九型九剑九选”精准治疗体系。该体系通过严谨分型,为患者定制个体化方案。
微创解顽疾,重返运动场
暨大足踝“九型九剑九选”体系的精准分型及治疗体系,使微创手术效能最大化。尤其针对年轻、高运动需求、韧带损伤严重(断裂)、关节特别松弛(外侧结构损伤严重)这四类人群,侯辉歌团队创新提出“抢救性修复”理念。相较于传统重建手术可能牺牲关节活动灵敏度,“抢救性修复”能在确保关节稳定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灵活性。结合微创技术,患者术后下地时间显著缩短至1-2天。
刘教练是直接受益者。团队一次性修复其双侧断裂的距腓前韧带。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80天后完成简单武术动作;130天后重返教练岗位。为验证技术,团队发表了涵盖临床疗效与生物力学验证的系列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60多分,形成完整研究闭环。
精准分型的威力在黄宇身上充分展现。术前深入研究自身伤情的他,在手术台上(腰麻状态)直接询问侯辉歌:“距腓前韧带完全消失,分型是IV型,该用什么手术?”侯辉歌明确回答:“Internalbrace刚性增强术(内支架条带刚性增强术)”。术中,团队使用高强度医用带状物替代消失的韧带完成重建,黄宇术后第二天即下地行走。
侯辉歌团队深耕足踝外科,其推出的系列科普节目“侯医生崴脚100问”已举办77场,相关科普内容累计获得1492万阅读量,致力于帮助更多患者科学应对损伤,重获运动活力。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