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血栓装上AI"预警雷达"!预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40%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07 17:25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其防治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诊疗模式依赖医生经验,易受个体差异和资源限制影响,导致预后不确定性高。针对这一困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成功研发“静脉血栓专科AI智能体”,通过私有化部署与多模态模型融合,为易栓人群及易栓症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诊疗决策支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黄楷教授介绍,该技术在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应用正致力于将患者预后导向“医患双赢”的满意结局。 

功能多样

可分析遗传风险、监测动态表型

黄楷教授介绍,团队结合前沿大语言模型(LLM)技术,构建了“LLM+规划+反馈+工具调用”的智能体框架,“就像把医生的‘大脑’上传到云端,使用者可以通过智能体在团队多年的研究经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此外,系统还通过私有化部署,确保患者敏感数据全程封闭于个人知识库,杜绝信息泄露风险。这一架构不仅满足医疗数据安全合规要求,更通过本地化模型训练,使预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40%以上。

目前,智能体能深度融合遗传风险分析、动态表型监测、实时凝血监控等多个指标:

1. 遗传风险分析:整合蛋白C/S缺陷、凝血因子突变等易栓基因数据,构建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 

2. 动态表型监测:利用表型年龄加速(PhenoAgeAccel)等新型衰老标志物,实时评估血栓形成倾向; 

3. 实时凝血监控:通过TAT/PIC/D-二聚体等新型凝血标志物,量化高凝状态并预警血栓事件。 

图片

临床实践:

开拓全周期干预诊疗生态

“在临床诊疗上,静脉血栓专科AI智能体的应用展现出了变革性的价值。”黄楷教授介绍,目前的应用情况,智能体在诊疗领域有三大最突出的优势:

一是高危人群的筛查。例如对于肿瘤置管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率高达75%),智能体能够提前识别血栓风险。对肥胖、遗传性易栓症或化疗患者,系统还将自动推送抗凝预防方案。 

二是个体化治疗导航。在PTS(血栓后综合征)管理中,团队自主研发的PTS预测模型通过23项临床变量,可以精准预测患者24个月内PTS发生概率。系统据此生成“抗凝+压力治疗+运动康复”的定制方案,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急危重症决策支持。针对中危肺栓塞患者,智能体集成“重症肺栓塞血流动力学恶化预测APP”,通过预判恶化风险指导医生及时启动溶栓或介入治疗,目前已经成功避免多例致命性肺栓塞。 

医患协同:

打造“双向奔赴”新模式

这一系统还可以为诊疗过程中的医患双方打造共同协作的新模式。

在医生端,智能体自动生成循证报告,减少80%的人工评估时间,并通过持续学习机制(如基于国家自然基金支持下5年内发表的23篇血栓相关的SCI论文)动态优化方案。

在患者端,通过智能体实现“血栓风险自评-用药提醒-随访反馈”闭环管理,可提升患者依从性。

未来,团队还将开拓智能体在主动脉瘤、肿瘤相关血栓等领域的诊疗之中。“我们构建的这些智能体虽然目前仍在初级阶段,但是这些智能体可以让来到我们中心求诊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每一步都导向我们双方满意的可控的未来。”黄楷教授介绍。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黄睿、刘文琴、房诗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