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群众文化“活招牌”!来佛山文化馆探寻两大“神秘组织”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7-07 18:54

佛山,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吸引着各地文化艺术英才汇聚此地,追寻艺术之梦。

近年来,佛山市文化馆长期免费开放,面向市民群众提供场地预约、艺术展览、艺术培训、艺术分享等服务,服务群众超17万人次,让一批文艺爱好者,在文化馆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佛山市文化馆副馆长苏隽介绍,乐龄舞蹈团队、丝桐乐社、少儿合唱团、吉娜时装队、罗兰艺术团、映山红歌舞团等31个馆办及业余团队长期在馆内排练,预约使用共1602场次,活动约4.39万人次。

此次探寻的是佛山市文化馆的两大“神秘组织”——丝桐乐社、乐龄舞蹈团队。他们不仅是群众文化的“活招牌”,还是众多演出活动的“常驻嘉宾”。

丝桐乐社

民间乐社“私伙局”

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粤曲传承 

私伙局,是民间百姓自办自演、自娱自乐的演出团体。

2017年,佛山市文化馆联合五区文化馆成立佛山市私伙局联盟,不仅致力于打造佛山私伙局的标杆,更希望培养佛山戏曲演出传承和振兴的群众骨干力量。现如今,已集聚102个成员单位,年自主组织活动1300多场,成为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丝桐乐社便是佛山市私伙局联盟成员单位之一,以佛山市文化馆为固定活动场所,每周二下午定期开展艺术交流,一次排练大概三个半小时到四个小时。自2009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各类演出逾百场。

“佛山市文化馆不仅提供了场地以及专业的音响、投影等设备,还时不时请一些教戏剧戏曲的老师示范指导。”丝桐乐社社长李惠萍介绍,创建丝桐乐社的初衷是组建一个有组织、有老师指导的专业团队,吸引更多爱好乐器的人参加。

“一开始成员只有七八个,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人了,不过大多是退休人员。” 李惠萍说,有的学员有一些基础,青年时期就在省团任职,可以指导一下唱腔,不过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纯粹靠着热爱不断学习、研究。“因为听得多,唱起来的节奏、音准都不错。”

图片

丝桐乐社吸引不少热爱粤剧粤曲的人。

2019年、2021年,丝桐乐社在佛山市私伙局大赛中分别获得银奖、铜奖。随着时代发展,李惠萍有时也会改革一下唱腔,让粤曲演唱更有新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粤曲的传承。

“现在好的音乐师傅很难找,我们准备通过增加舞台剧、话剧等新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继续扩大队伍。”她说,“只有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我们才能后继有人。”

乐龄艺术团

在退休后重拾热爱

不仅是老有所乐,还是老有所为

2001年,佛山市文化馆组建了佛山市群众艺术馆乐龄艺术团(现佛山市文化馆乐龄艺术团),队员由热爱艺术的退休人员构成,分为舞蹈队和合唱团,被佛山市文化馆确立为老年人优秀文艺团队。

“舞蹈队把一群艺术爱好者聚集起来,在退休后重拾热爱。我们也从最初的锻炼身体,一点点升华,逐渐达到专业水准。” 佛山市文化馆乐龄艺术团舞蹈队队长匡素萍说,钱鼓舞是舞蹈中的“硬骨头”,因为有难度,一般人不愿意染指。但为了弘扬广东的民俗文化,她选择啃下这个“硬骨头”。

她带着团队成员从零开始学习。训练过程中,不少队员的胸口上、腿上都被钱鼓打到过,形成一片淤青。有时9点半开始训练,匡素萍还会约着新加入的队员,9点钟到排练室“开个小灶”。不少队员也因为与舞蹈结缘,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新支点。

图片

佛山市文化馆乐龄艺术团舞蹈队展示钱鼓舞。

乐龄艺术团舞蹈队曾在2014年首届广东省中老年舞蹈大赛暨首届全国中老年舞蹈展演中获得创作金奖、表演金奖。2019年,作品《梨园武影》参加广东省老年迎春联欢晚会,同年该作品荣获银龄杯一等奖并在CCTV-3《黄金100秒》节目中成功闯关。

乐龄艺术团舞蹈队曾多次前往北京,在央视亮相。有一次,团队在北京演出完,不少观众在外面等待合影,让团队成员很兴奋,仿佛成了“草根明星”。“现在不仅是老有所乐,还是老有所为。”匡素萍说,佛山市文化馆不仅为团队提供了场地,还提供了专业支持,包括短期培训、编舞指导等。

“未来,我们还会立足广东,利用舞蹈的形式传播岭南文化,比如深入挖掘三水女人与‘红头巾’的历史,讲述香云纱背后的文化意涵等。”匡素萍说,现如今,跳舞不只是锻炼身体,还慢慢升华到为社会服务。团队也经常走进工厂、学校、乡村开展惠民演出,丰富市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