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创新生态大会”即将在上海举行。南方都市报联合广东连锁经营协会等多个机构,历时4个多月,从品牌影响力、品牌创新力、社会责任、企业规模等五大维度入手,聚焦九大赛道挖掘出的“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名单即将公布。
与此同时,结合入围品牌和南都调研成果的《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趋势洞察报告》也将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显示,高品质消费品牌总体呈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势:健康生活意识驱动养生与运动消费兴起、AI加持推动产品与服务升级、新奇体验点燃消费热情、情绪价值解锁消费新场景。
近300家入围品牌分布在九大赛道
对申报企业进行初步筛选并结合专业评审团建议后,共有近300家企业入围“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的候选品牌。我们结合部分候选品牌的调研和采访后发现,这些候选品牌主要集中集中在颜值经济、食品康养、运动户外与服饰、智能消电、体验经济、消费科技、兴趣消费、宠物经济九大一级赛道,覆盖时尚珠宝、食品营养、智能家电、酒店文旅、AI服务、谷子经济、宠物用品等共计28个细分领域。
从赛道分布来看,来自颜值经济赛道的品牌数量最多,占23.6%,食品康养赛道品牌占18.1%,位居第二。此外,运动户外与服饰赛道占13.1%,智能消电赛道占12.7%,体验经济赛道占12.2%,消费科技、兴趣消费、宠物经济赛道分别占10.5%、7.2%、2.5%。
从一级赛道和二级赛道的品牌分布来看,入围品牌主要呈现以下四大趋势。首先,健康生活意识驱动养生与运动消费兴起。入围品牌所属二级赛道中,户外运动、保健品领域的品牌占比最高。这意味着健康生活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在此背景下,茶饮、餐饮、零售品牌将健康、轻食、养生视为新品研发的重点方向。另一边,“跑马”、骑行、网球等运动不断升温,匹克球、陆冲等新兴运动频频出圈,全民高涨的健身热情也持续催热运动健身产品消费。
其次,AI加持推动产品与服务升级。调研发现,加码AI应用已成为各个赛道产品与服务升级的重要方式。其中以AI为代表的智能化已成为高端家电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如扫地机品牌搭载AI功能推出相关新品,家电在AI驱动下开始实现康养、健康管理等专业功能。AI玩具则依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互动,提供陪伴、教育、娱乐、等功能。
另外,新奇体验点燃消费热情。在体验经济赛道,来自酒店文旅、零售业态、新电商、服务消费细分领域的入选品牌最为集中。其中以文旅消费为代表的体验经济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如“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为一家老店打卡一条街”等体验式、沉浸式、兴趣型消费正成为“旅行+”跨界业态融合的新场景、新增量。在电商领域,AI试衣试色,AI客服、AI导购、AI主播等应用进行得如火如荼,AI已成为提升消费体验的新抓手。
最后,情绪价值解锁消费新场景。在兴趣消费赛道,谷子经济、IP周边、网络游戏、传统玩具成为四大热门品类。背景是年轻人对情绪价值需求越来越高。以潮玩为例,此前用于爱好者个人收藏、在潮玩圈内流行的盲盒,随着搪胶毛绒品类的推出而代入了更多情绪价值,既可抚慰情绪,也能满足对外炫耀的社交需求,这让盲盒的消费场景和市场空间大幅拓宽,跻身“包挂圈”顶流,成为大众消费品类。
近七成的候选品牌属于“00后品牌”
从入围品牌成立的时间来看,超过七成的品牌成立时间在30年以内(包含30年),成立10年以内(包含10年)的品牌占比近四成。成立时间在25年以内的品牌共有160个,这意味着有近七成的候选品牌属于“00后品牌”。
不过,成立时间在30年以上的品牌占比急速下降,其中50年以上的品牌占比仅8.5%,100年以上的品牌占比仅3.4%。成立时间在50年以上品牌中,海外品牌占绝对主导地位;50年-100年的品牌中,仅有周大福、百雀羚、锦江、东阿阿胶4个国货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10年以内的候选品牌中,AI服务占比最高,其次是AI硬件,这两个领域的候选品牌成立时间都在3年以内。
上海成“全能型选手”:总部集中度高、受外资喜爱
从入围品牌的总部所在地来看,200多家品牌分布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TOP10省份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福建、江苏、香港、湖南、山东、四川、陕西。从总部所在城市来看,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厦门、长沙、香港、苏州、佛山依次是孵化品牌数量最多的TOP10城市。
交叉分析来看,不同城市孵化出的品牌也各有特色。其中上海和杭州属于“全能型选手”,孵化的品牌均覆盖了七大一级赛道,20多个二级赛道。上海占比最高的依次是美妆、酒店文旅、户外运动、AI硬件、游戏IP,同时上海也是“最受外资品牌宠爱的城市”,外资品牌占比为31%。杭州占比最高的赛道依次是AI服务、宠物用品、个护、科技数码、美妆。
北京是“消费科技”之城,在消费科技赛道的入围品牌中,一半以上总部设在北京,而总部在北京的入围品牌中,AI服务和消费金融品牌数量占比约为32%。深圳是“智能消电之城”,占比最高的品牌依次是AI服务和AI硬件的占比达到20%。其次,时尚珠宝占比接近20%。
广州的品牌分布较为均匀,主要为保健品、谷子经济、户外运动、美妆个护家清等品牌。厦门是当之无愧的“户外运动之城”,总部在厦门的入围品牌中,接近七成均为户外运动品牌,包括安踏和特步两大运动品牌及其旗下的一系列子品牌。此外,苏州、佛山的入围品牌均集中在智能家电。总部位于香港的入围品牌以时尚珠宝居多。
功效护肤成为消费刚需,电商渠道正重构销售链路
颜值经济中,美妆个护赛道向来是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化妆品类的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到4.4%,1-5月这一数据为4.1%,相比去年有明显的回暖态势。当前,中国的美妆个护市场也正在逐渐进入变革期。
随着美妆行业的细分赛道崛起,头部美妆集团注重品牌矩阵化布局。不少美妆集团都积极开发新品牌,形成品牌矩阵,以此抢占细分市场,这一趋势在起步较晚的国货美妆品牌上特别明显。同时,今年的618大促期间,高端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大牌更是有重新杀回中国市场的迹象。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不少美妆个护品牌的产品“功效”卖点明显,对应消费者需要解决具体皮肤问题的需求,“功效导向”的趋势非常显著。如华熙生物、巨子生物这类有医美背景并且自己掌握原料端的美妆企业多通过“医研共创”的模式抢占针对敏感肌的“修复”功效市场。不甘心被国货美妆品牌独美的国际大牌也在悄悄行动,早前“成分”卖点很少作为国际大牌的营销重点。
不过,如今消费者对功效成分愈发理性,不再一味追求成分浓度或成分稀有性,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产品的功效、成分、性价比和口碑方面做功课,同时需要产品能体现实实在在的使用效果,这样的消费趋势变化也会进一步倒逼品牌在研发投入上加码,另外,品牌也需要警惕因过度依赖成分营销遭反噬。
值得一提的是,虽说护肤品依然占据美妆消费的大头,但近年来如防晒、洗护等垂类赛道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目前看来,头部的国货美妆企业几乎都已入局防晒赛道。与此同时,洗护赛道的产品切口也更加精细化。另外,沐浴产品除了清洁功能,中国消费者对其有了更多“芳香疗愈”的期待。
另外,近年来,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内容电商对品牌的销售额增长贡献越来越大,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入围品牌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靠抖音电商实现了业绩质的飞跃的韩束。但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流量成本高企导致品牌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之中,如何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价值将成为各品牌的必修课。
传统服饰巨头“上桌”,户外运动消费越来越细分
全球运动消费市场近年呈现细分化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国内消费者对专业户外装备的需求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户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户外服饰变成日常穿搭的一部分,进一步提升了户外赛道的消费力。
同时,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和社交平台引领的运动时尚风潮,穿衣风格变得更丰富更个性化,反而令传统服装品牌增长愈加疲乏,从去年底开始,报喜鸟、波司登等国内服饰巨头们也争先恐后“上桌占位”,甚至连快时尚品牌H&M、ZARA也布局进军户外赛道分一杯羹,去年底都相继推出专业滑雪和登山系列。
5月,中国运动零售运营商滔搏宣布成为英国高性能跑步服饰品牌soar和北欧高端户外品牌Norrøna在中国市场的独家运营合作伙伴。一口气拿下两个垂类细分品牌,滔搏方面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解释道,“中国运动消费市场正向‘专业化、细分化’转变,这一趋势也与海外成熟的运动消费市场发展路径高度吻合,与专业细分赛道中的优质品牌合作,是滔搏在前瞻洞察消费者需求升级趋势后所进行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交融地带,户外运动消费者展现出全新的消费观念,如独立思考、理性消费,追求体验价值、社交属性,而非考虑单纯价格。特别是小众高冷的户外品牌,更是离不开社群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户外运动企业的必然选择,关键在于与用户保持高频互动与教育的社群关系。而社群运营离不开场景化,在户外运动赛道,场景化运营成为主流价值观,更是社群崛起的关键要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关户外产品质量货不对板的投诉也水涨船高。截至6月1日,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冲锋衣相关的消费者投诉过万条,其中多数与商品质量问题、执行标准问题相关。另外,品牌来源释义模糊、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供应链掌控力薄弱,都会让品牌在竞争激烈的户外用品市场中处于劣势。
“新中式养生”热度走高,情绪价值影响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9万亿元并将不断扩容,于2030年有望达到29.1万亿元。随着全民养生意识的到来,康养产业已逐步走向全年龄段,“熬夜内卷”年轻人靠着养生进行“回血”。90%的90后已经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其中超过半数开始行动。近年来,在传统中式养生基础上,融合现代健康科学理念的“新中式养生”,受重视程度也日渐走高。在这种趋势下,不少品牌将健康养生纳为重点发展赛道。
健康饮食观念也在日渐成为街饮宣传“标配”,如茶饮品牌争相布局“0奶精、0香精、0果葡糖浆、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0速溶茶粉”,以及“超级植物”“纤体瓶”“轻盈果蔬茶”等主打美容养颜、养生瘦身的产品。星巴克则瞄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甜度焦虑”,在无糖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0糖”之风盛行的当下,消费者需要辨别是否为真0糖,据调研,市场上有些标签显示“0糖”的产品并不等同于无糖,为了保持甜味,许多“0糖”食品会添加阿斯巴甜、赤藓糖醇等代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随着中医药加入食品“朋友圈”,强调既可以当药又可以当食的原料的药食同源,已成为“养生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药食同源中药在治未病、亚健康调理、健康养生中的价值逐步被挖掘,《2024中国食药同源白皮书》也指出,目前中国药食同源市场的头部产品主要集中于养颜补气血、滋补代餐,以及包含清热祛湿、润肺祛火、提高免疫力等在内的养防兼顾品类。在茶饮方面,也已有过往聚焦医药方面的传统品牌开始布局茶饮养生。
另外,比起传统老火慢炖的养生食材,年轻人也更偏好“开袋即食”的零食。这一方面与“懒人经济”市场规模扩大有关,另一方面,这种“开袋即食”的零食也更便于打工人工作时“打发无聊的时间”。近年,也陆续有零食厂商开始布局养生零食。去年,三只松鼠宣布旗下高端新式滋补食养品牌“东方颜究生”正式上线,定位为“提供专业、便捷、时尚、一站式的滋补好食品”,主要面向20~45岁追求理性养生的群体。
沉浸式旅游受追捧,科技带来新增长点
今夏,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不仅点燃了球迷的热情,更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强劲引擎。数据显示,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赛事已吸引超18万名观众涌入江苏各主场城市。江苏各城市借势推出差异化“文体旅”套餐,跨界各场景延长消费链条,许多球迷选择“提前1-2天入住”以深度体验主场城市的当地文化,带动主场城市周末游热度攀升。
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对南都记者表示,“体育+文旅”跨界联动构建沉浸式体验拉动消费,其背后除了政策推动,还源于游客消费观念的变化:年轻人追捧个性化、多元化、沉浸式与体验导向型旅游,传统观光游已无法满足其需求。“苏超”将体育赛事与在地文化、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的方式,契合了年轻人追求新鲜、独特、深度体验的心理。
同时,近两年演出市场持续火热,“跟着演出去旅行”流行。当数万名歌迷在演唱会散场后涌入网约车候客区,场馆周边酒店价格飙升仍一房难求……以演唱会为重要组成的体验经济裂变成为城市消费新引擎,也给文旅行业带来新动能。据业内估算,1元的音乐节门票大约可带动举办城市7-8元的综合消费,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演唱会经济反映出年轻人热衷为体验和情绪消费。
而基于“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为一家老店打卡一条街”的消费逻辑,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而将假期变成一场跨界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由此产生的情绪价值正成为塑造独特记忆点的核心。基于此,酒店民宿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从单纯的提供住宿功能,转向通过各类体验为大众带来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科技发展同样赋能了文旅消费。近两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低空经济在各行业加速渗透。对于文旅景区而言,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体验产品,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从单点到同城、跨城,当前,多地正积极推进以无人机表演、直升机游览、热气球、低空交通航线等为代表的“低空+文旅”新范式,通过智慧服务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同时,在AI机器人赛道火热的背景下,今年多个小长假期间,泰山、黄山、庐山、青城山、武夷山等一众山岳型景区内多了很多新身影:从四足机器狗运送物资,到智能导览机器人化身讲解员,再到外骨骼机器人协助游客登山……越来越多的景区迎来机器人员工批量“上岗”,游客也得以借助新技术解锁游览新体验
谷子经济、潮玩经济崛起,IP常红靠什么?
今年以来,一季度的哪吒,二季度的LABUBU(拉布布),热门IP的各类衍生品快速转化为消费,搅动着新一年的零售市场,也令接连迎来泼天富贵“谷子经济”持续火爆。现象级单品接连出现,背后是消费趋势和消费逻辑的变化。
拉布布跃居顶流的过程中,潮玩整体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核心粉丝群体增加,并呈现出不一样的消费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价格带明显上移,300元以上盲盒及更贵的大娃受追捧。潮玩品牌近年来扎堆上线大娃,也就是价格三位数到五位数不等的大潮玩。同时,搪胶毛绒品类带飞拉布布的背后,潮玩消费驱动力已发生改变,其中包挂饰为潮玩赋予新场景,让它们不再只是静静躺在展示柜里的收藏品,而是成为时尚达人彰显个性的配饰。更重要的是,这种“炫耀”属性具有强大的病毒式传播潜力,有助于泡泡玛特吸引更多新客户,扩大其潜在市场。
与拉布布相关的服饰、配饰等小产业也迅速成为蓝海。有工厂搭建成熟供应链,可快速量产,量大且价格低;也有商家捕捉到高端玩家的个性化需求,主打高客单价的手工制作娃衣,包括用料讲究的马海毛开衫、新中式等,做工精细且有质感;如果粉丝想复刻爱豆近期的机场或演唱会经典穿搭,专做定制的商家能一比一还原出明星同款拉布布穿搭。
品类创新的同时,中国潮玩品牌近年来集体出海。两年前拉布布所属的THEMONSTERS收入快速增长之时,是泡泡玛特海外加速扩张的阶段。出海战略中,泡泡玛特选择本土化运营。具体来看,其选择签约本土艺术家,或推出本地专属产品,如拉布布推出泰国限定款、米兰时装周限定款、新加坡国宝主题联名款等,并与迪士尼、Vans、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联名,提高品牌认知。另外一家潮玩品牌52TOYS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海外收入复合增长率超100%,其中2024年泰国GMV增长4倍。仅2024年,其在泰国连续开出十家线下品牌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行业观察人士提到,潮玩经济的生命周期取决于文化输出的深度,若能形成独特叙事,品牌有望从“现象级品牌”进化为“文化符号”。张书乐向南都记者表示,拉布布加宽了泡泡玛特的护城河,但尚未形成鸿沟。Labubu目前的形象还是“纸片人”,如果借助现有绘本基础,不断深挖并增加故事,扩大衍生范围,才可能成为一个常红IP,并不断破圈。
企业出海三大方向:品牌出海、文化出海、服务出海
出海是中国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实力的延伸,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借助自身深厚积累与战略布局,探索海外市场机遇。然而在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关税风险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常态性挑战。南都调研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企业反馈关税战对其有一定影响,但通过调整策略能够应对,16.67%的企业反馈企业出海业务基本不受关税政策影响。
对于如何应对关税战,六成以上的调研企业选择“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五成企业“启动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品牌议价权和溢价能力”,此外有三成企业会选择供应链重构战略,通过“区域替代”重构供应链,仍有少量企业通过成本控制来应对关税风险。在海外新市场开拓方面,六成以上选择加码欧盟市场,三成以上企业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拉美地区,16%的企业选择加码东盟国家。
品牌出海、文化出海、服务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三大方向。首先,商品出海企业从代工模式逐步转型,以品牌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受到产业成熟度等多重因素影响,跨境出口卖家从早年以白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逐步向品牌化、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探索。当前,从商品出海逐步迈向品牌出海是大势所趋,典型代表包括家电、轻工、纺服、美妆等品牌出海企业。
其次,是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中国潮玩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最后是以海底捞、蜜雪冰城等中式餐饮为代表的服务出海。本土餐饮品牌在海外竞争中具备文化符号高辨识度、运营模式标准化和供应链管理高效化三大优势,出海后有望继续享受国内外需求和竞争格局差异红利,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增长机会。
另外,美国对华关税阴云笼罩下的中国企业,如果和美国市场绑定得没有那么深,可以“船小好调头”,在新兴市场发力开拓。以中国宠物行业为例,相较于欧美等成熟市场,东盟对宠物食品进口资质要求较低,进入门槛和关税政策更具优势。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中国宠物行业对东盟出口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16.9%,2024年出口占21.5%,展现出稳定增长势头。
“AI+消费”前景广阔,消费全流程正在被重塑
今年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以突破性的长文本处理和多模态能力,为AI技术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这不仅标志着大模型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更掀开了“AI+消费”领域的全新篇章——从个性化购物助手、智能家居中枢,到沉浸式娱乐体验,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消费场景的智能化边界被不断拓宽:更懂用户需求的AI管家、零门槛的内容创作工具、实时跨语言的全球消费,互联网正掀起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消费革命,重新定义“服务”与“体验”的核心价值。
“AI+消费”打造“有温度”的产品
去年以来,随着多模态能力和相关模型能力的进化,国内外的科技巨头或初创公司已推出了一批AI硬件,包括功能性硬件如AI录音机、AI眼镜,情绪性消费产品如AI玩具,以及消费刚需如AI家电等产品。AI+硬件正成为涵盖功能性产品、玩具产品和家电产品等多个赛道的重要趋势。
在大模型的语言能力、多模态能力进一步提升后,搭载大模型的实体搭子——AI玩具也出现了。目前,消费电子大厂和初创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相关产品,一些游戏公司、动画公司依据固有IP推出相关AI玩具。跨入2025年,一批功能性AI硬件正在找准细分赛道解决具体场景的具体问题,把用户体验“刷爆”的同时也爆火出圈,随着AI关键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快速推进,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多个国内厂商密集布局AI眼镜。
同时,AI为代表的智能化已成为高端家电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常见的家电中,海尔洗衣机搭载了视觉大模型后能精准识别放进去的衣服种类、颜色和数量,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洗护模式,还能主动提醒是否有串色风险、是否有衣服卡住等情况。AI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例如自动规划路径、智能识别污渍、避障、导航等功能,使得扫地机器人产品的产品功能性、使用体验感均实现了升级。除了利用AI强化核心基础功能以外,在AI驱动化下,部分家电也开始实现康养、健康管理等专业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以AIGC为代表的AI技术与游戏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游戏产业的格局。从内容生产到开发效率,从用户体验到商业模式,AI正逐步渗透到游戏产业的每一个角落。根据目前行业普遍共识,一方面,AI技术将给游戏带来技术、玩法等方面的提升和创新;另一方面,游戏产业也在为AI的发展提供海量数据、落地场景、实验机会等帮助,因此业内人士断言“游戏是AI最好的试验田”。
“AI+消费”开拓品牌运营新场景
AI技术正在重塑消费体验的全流程,并成为降本增效的新抓手。相较于往年,今年的618更简单直接,凑单变成直降,AI也走到台前成为主角。过去消费者需要花时间在多平台比价、权衡,今年通过AI工具就可以完成跨平台一键生成购物建议。AI导购、AI主播、AI试衣、AI客服,消费者的电商购物决策全流程,都正在被AI重塑。
直播间在商品展示环节,主播介绍、模特试衣、模特试色等需要真人上阵的步骤,都已经可以通过AI完成。作为AI营销最热门的应用之一,数字人直播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人直播在过去主要用于店播、自播,在闲时时段也能给消费者提供直播介绍,但如今,也有达人主播开始使用数字人。但并不是所有电商平台都鼓励数字人直播。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对数字人直播带货会有限制,而淘宝、京东货架电商平台则是鼓励数字人直播,不过这些平台限制的对象并非数字人技术本身,而是违规操作行为。事实上抖音今年也尝试了多种AI虚拟的营销方式。
此外,消费者也可以使用AI进行虚拟试妆、试衣,淘宝目前已经上线AI试衣功能。在导购环节,各大电商平台也已经上线AI导购助手,有不少AI应用还上线了其筛选商品的功能。在消费领域,AI客服已经上线多年,但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客服并不全是好评,消费者普遍反映“智能客服”答非所问、人工客服难联系,导致沟通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消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内容营销相对成熟的行业对AI的接受度显著更高,尤其是彩妆护肤、个护家清、滋补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通常依赖于丰富的视觉内容和消费者的情感共鸣,AI可以通过分析爆款内容的高频视觉元素、表达方式,帮助品牌找到更易引起共鸣的创意方向。相比之下,一些决策周期较长、产品非标准化程度高、更依赖线下体验或专业咨询的行业,比如数码家电、奢侈品行业等,AI则较少深入到日常的营销决策中。
除了营销方式变化外,直播电商企业也在引入AI提高企业决策全流程。据了解,直播间往往需要主播、后台、中控、运营、选品等多个角色团队,而引入AI提高效率,则达成了“一键生成直播脚本”“一键选品”“一键查看产品合规点”“一键复盘”的效果。
超八成受访企业认为“AI+消费”前景广阔
南都记者近日在网络组织了一场有关AI+消费的问卷调查。调研显示,87%的受访企业认为AI技术在消费企业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能带来重大变革”,余下13%的受访企业认为AI在消费企业的应用“有一定潜力,但仍需时间验证”。此外有八成受访企业今年有计划引入或加大AI技术的应用。
具体来看,企业在AI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智能客服与聊天机器人、产品设计与研发、推出消费级AI产品、个性化推荐。此外仍有少数企业将AI用于预测性消费与智能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视觉搜索与虚拟试穿、社交电商与内容营销、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
在AI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方面,受访企业认为受益最大的AI应用是个性化推荐(根据消费者行为和偏好推荐产品/服务),其后依次是智能客服(自动回答客户问题、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市场预测(分析市场趋势、预测消费者需求等)、产品设计(利用AI辅助设计新产品)、供应链优化(如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
在AI应用的阻碍方面,七成以上的受访企业认为“不了解AI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是消费企业应用AI技术的最大阻碍,其次有六成以上的受访企业选择“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少数企业认为成本过高和对应用效果存疑是消费企业迟迟未尝试AI的原因。
在AI应用风险方面,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需要注意AI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AI与现有业务流程的融合,其次需要警惕AI带来的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此外则是AI对员工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运用得当的AI技术也可成为风险防控的“得力助手”,尤其在金融行业。
出品:南方都市报政商数据新闻部、上海新闻部
统筹:甄芹 马宁宁 田爱丽
撰写/数据收集:南都记者 朱可轩 汪陈晨 黄培 徐冰倩 王欣 傅晓羚 林文琪 石力 赵唯佳
设计/制图:何欣
编辑:田爱丽
编辑:田爱丽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系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