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
自从1996年我第一次走进黄土高原的“新窑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间,我曾无数次奔走在北京与新窑子之间,在那里居住过数百个日夜。经过长期的采访拍摄和调查写作,2025年7月,《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
《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由调查、访谈、评论等近20万字,以及肖像、合影、纪实等不同类别的365幅黑白、彩色照片,共6个章节组成。全书采用非虚构的图文形式,详细讲述了“新窑子”的形成、发展与100多年的历史变迁。该书大32开(140×210mm)、520页,四色彩印、锁线胶装,内页采用115克涂布特种纸。
张莉,1999年摄。
张莉,1989年8月1日生于新窑子,自由职业者。
记得在我刚去“新窑子”的时候,那里只有58户人家,236口人,人均年收入最高不足300元,最低不足100元,全村累计欠账12.6万元。当时村里没通公路、没通邮路、没通广播、没通电话、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人外出打工。全村只有23头大家畜,一辆小型拖拉机,耕地面积500亩。
今天的新窑子,已经发展到了116户人家,348口人,人均年收入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等。全村村民已经拥有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本田、红旗、长城、奇瑞、比亚迪等多种品牌和不同款式的99辆小汽车。大货车、小货车、拖拉机、农用车,更是不计其数,水电、网络、柏油路、应有尽有。
房磊、张飞,1999年摄。
房磊,1990年9月4日生于新窑子,建筑商。
回顾我在新窑子的三十年,真是感慨万千。这三十年间,新窑子虽然去世了40余人,但又出生了125个人,虽然全村户籍人口多达348人,但目前的常住人口还不足50人,而且都是老年人。我作为新窑子人所共知和居住多年的“黑人黑户”,也从30岁变成了60岁,对很多孩子也都逐渐开始陌生。
最近对新窑子60多名年轻人的采访拍摄,虽然使我疲劳不堪,但当我奔走各地带回的62幅“新肖像”跃然纸上,却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图片上的年轻人积极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对未来的生活发展充满信心。尤其融入城市生活之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与城市人的差距越来越近,甚至有人早已超越了城里人的思维模式……
高斌李春丽夫妇和儿子高强、高刚,1997年摄。
高强,1990年2月4日生于新窑子,吊车司机;高刚,1992年8月11日生于新窑子,铁路建设网格长。
作者:黑明,1964年生于延安,1990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摄影系。在国内外多次办展、获奖。出版有30余种摄影集、随笔、访谈和田野调查等专著。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摄影工作部主任、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一级摄影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