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观珠村,有一片价值数十万元的沉香林。这个地方原是一处垃圾堆,村民通过“村民说事”制度反映之后,村委会下定决心彻底清理,才有了如今这番模样。“现在有事就说,说完就办!”近日,观珠村村民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这项制度的认同。
“村民说事”是观珠村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由村党组织牵头,党员干部、驻村工作组、人大代表、网格员等共同参与。今年以来,全村已举办“村民说事”活动8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550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医保、补贴、土地证明等高频事项就推动落实了40余件实事,群众办事的往返次数减少了七成以上。
从臭气熏天的垃圾堆到价值数十万元的沉香林,观珠村的蝶变,藏着基层治理的深层密码。“现在有事就说,说完就办”的朴素评价,不仅是对“村民说事”制度的肯定,更映照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深刻转变——当治理者走出办公室、走到村头巷尾,民生难题便能在烟火气中找到答案,发展活力也会在贴心服务中自然涌流。
作风之变,始于“耳朵向下”的倾听姿态。
过去,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通知”,群众的呼声隔着文件往来的距离,难免出现“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错位。观珠村的实践打破了这种隔阂。
党员干部主动沉入田间地头,把“说事”的场所搬到村民家门口,让赡养纠纷的当事人在拉家常中解开心结,让沉香种植户的困惑在面对面交流中找到对策。这种转变,本质上是权力观的校准——基层治理不再是单向度的管理,而是双向奔赴的共情。
当干部愿意弯下腰听群众“吐槽”,蹲下来看群众“难处”的时候,那些看似棘手的矛盾便能于信任的土壤中化解。以家庭赡养纠纷为例,倘若仅靠一纸调解文书,或许能定分止争,但未必能够解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结。带着温度的倾听与疏导,才能让“老有所养”从法律义务变成家庭共识。
治理之效,彰显于“双脚沾泥”的务实行动。“村民说事”的生命力,不在于制度本身的精巧,正在于“说完就办”的执行力。
观珠村的党员干部没有把群众的诉求停留在“记录在案”,而是转化为“马上就办”的行动力。沉香产业是观珠村的特色产业,关系到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党员干部通过“村民说事”了解到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期望和困难后,积极协调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村民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这种对产业发展的精准扶持,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化解家长里短的矛盾到护航产业发展的长远,每一件民生小事、要事、难事的妥善处理,都是在为基层治理筑牢信任基石。
观珠村的实践在启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作风的深层革新。
当“有事就说、说完就办”从口号化为行动自觉,当办公室的座椅转向田间地头的泥土,治理就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本质跨越。
这种作风转变带来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治理体系的激活,因为村民已经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也只有在这种格局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村民说事”不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的生动写照。观珠村的实践告诉人们,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是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只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基层治理就能取得实效,乡村振兴的基础也就会更加坚实。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