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名30岁女士乘坐约11小时飞机后晕倒送医,因出现肺栓塞不幸离世,引发广泛关注。长途旅行中的健康威胁从何而来?为什么乘飞机也会有生命危险?
头等舱也逃不掉的“经济舱综合征”
一个鲜活生命的猝然消逝,让“经济舱综合征”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它在临床上被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最常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休克或猝死。
早在1977年,就有外国学者首次使用“经济舱综合征”这一概念(Economy Class Syndrome, ECS),用以描述在乘飞机长途旅行后发生的肺栓塞病例。当时认为,经济舱更加狭窄、拥挤,从而增加了发病风险。
2000年,一名28岁的英国女子在经历20个小时的经济舱飞行后,在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时猝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人们对“经济舱综合征”的广泛关注。英国政府甚至表示,愿意出资160万美元以资助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专题研究。
尽管这种病症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商务舱、头等舱同样不能幸免。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健康人群的队列研究中,每次乘坐超过4小时的飞机航程及长时间坐着不动,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绝对风险约为1/6000。
事实上,由于其危险因素之一是久坐不动,该病症的出现范围不仅局限于长途旅行中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打麻将、工作、看电视、玩游戏等任何久坐不动的环境下都容易发生。
靠窗座位更易发生,久坐不动是大忌
“经济舱综合征”是如何发生的?
以长途旅行为例,人们长时间静坐在狭小的座位上,肢体无法自如活动,下肢血管受肌肉收缩产生的挤压效果减弱,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导致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系统,出现下肢肿胀。
加上旅行中因如厕不便,乘客通常会有意减少饮水量,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进而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图源:深圳卫健委
若有血栓形成,当乘客恢复活动后,如站立或行走,血栓就可能会脱落,并随血液回流至心脏,继而进入肺动脉,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
一项旨在评估深层静脉血栓在长途航程(平均飞机航程为12.4小时)后发病率的研究发现,76%的血栓事件发生于坐在靠窗或中间座位而倾向较少活动的乘客身上,显示减少腿部活动对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除久坐不动外,其他可能促使血块形成的因素,包括身体在飞航时出现脱水及机舱内低压性缺氧情况,亦可能增加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布的《冲上云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指出,飞机航程的时间增长、短期内多次飞行,以及 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潜在风险因素,都会增加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除了飞机机舱内环境因素,乘客个体因素也会导致风险增加。如既往有血栓病史或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近期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处于妊娠或产褥期的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者、高龄人群等,在长途旅行时都应高度警惕经济舱综合征。
勤活动、多喝水,不要长时间跷二郎腿
对于“年轻而健康”且没有潜在风险因素的飞机乘客,出现“经济舱综合征”的绝对风险是偏低的。但乘坐长途飞机的旅客出现“经济舱综合征”的风险,仍高于没有乘坐飞机的健康人群。
在长途旅行时,如何预防“经济舱综合征”的发生呢?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勤活动】
尽量避免长时间不变的坐位姿势,途中可以常变化体位,舒展肢体。尽量不要让腘窝部位受压,也就是不要长时间翘起二郎腿;每隔一个半小时左右站起来走一走,或者规律活动双脚或双腿,进行“提膝、踝泵、绕趾、贴胸”等下肢运动动作。
图源:国家应急广播
🔸【多喝水】
补充足够的水分,一方面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上厕所的机会走动一下;不要喝酒,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 (例如茶、咖啡和可乐)。
🔸【衣着宽松】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尽量避免穿过于紧身的衣裤鞋袜。高危人群可以选择穿着弹力袜,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药物预防】
血栓性疾病患者和高凝血症患者需根据自身疾病情况,可以由医生评估后,选择服用一些抗凝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腿部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疼痛和肿胀,应及时就医,在得到明确诊断结果之前,患者需尽量减少活动,也不能进行按摩或热敷,避免引起血栓脱落;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痛等情况,很有可能是已经出现肺栓塞,这时必须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治疗。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严丽萍 尹洁琳
资料来源:深圳卫健委、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华医学会、科普中国、中国科学报、国家应急广播等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