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南都记者从五邑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自学院”)获悉,该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完成的《需求导向、学科交叉、产教融合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以大湾区智能装备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采用“新技术+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新工科课程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据悉,该教学成果已获五邑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准备申报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邑大学学生在进行实操。
记者注意到,该体系创新采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爬梳产业人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立新技术领域拓展、内容重构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增强学科交叉能力;让教学与企业科研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因科研内容而定,学生参与研发,实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互补。
该教学成果完成人之一、机自学院院长李辛沫认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获取产业人才需求关键信息是关键。
五邑大学学生为参加比赛的机器人进行调试。
该教学成果主持人、机自学院副院长江励介绍,该教学成果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信息云平台,快速获取大湾区智能装备行业新业态人才需求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广泛构建产教融合体获取人才需求和培养数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闭环评价。“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人才需求的关键信息数据,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例如个人素质方面,形成了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等不同目标。”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机自学院与大湾区48家知名智能装备企业建立稳定产教融合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产业工程师。在培养过程中,学院获取大量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情况反馈数据,形成数据闭环。最后对构建的数字化体系进行持续优化改进,形成获得企业认可的培养目标需求。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