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致冗余学习、虚假繁荣,项贤明呼吁:校长应探索新路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7-11 21:29

900x225_3a30f9701f0e3dad.jpg

在数智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7 月 6 日,第一届湾区校长治校交流座谈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围绕 “数智时代学校变革与生态重构” 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民进中央委员项贤明,以《AI 时代教育改革的新逻辑》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构指明了方向。

图片

项贤明教授首先指出,当今的学校教育模式诞生于 16、17 世纪的欧洲,是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其诸多制度设计都带有鲜明的工业时代印记。他举例道,许多学校对学生发型的严苛规定,如男生头发不得遮耳、女生头发须扎起且不过肩,并非出于德育的考量,实则是为了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以适应工业生产线对标准化劳动力的需求。他强调,这套在大工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模式,如今正面临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巨大挑战。

"当机器开始替代重复性劳动,教育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项贤明表示,当下中国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世界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新安装机器人中51%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教育正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一些学校已开启全新的探索。例如借助 AI 技术构建学习平台,将教室转变为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场所;打破传统教育框架,重新设计课程,聚焦数学、科学、创意写作等核心能力培养。针对这些创新,项贤明教授结合教学痛点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传统的课程设计导致冗余学习,例如小学数学中为回避代数设未知数“X”,而要求学生用复杂括号解题,陡增学习负担。同时,过度强调分数评价,使学生将关注点从知识本身转移到分数上,导致学习兴趣消退,形成“虚假繁荣”。而人工智能时代,AI将重新定义教育,推动教育逻辑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项贤明认为,教育本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完整的认知闭环。但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如教师的教学技巧、教材的吃透程度、技术的应用方式等,却忽视了对 “学” 的研究,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天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足。在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教师已难以精准预判哪些知识最具价值,唯有聚焦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老师杜威的名言:“今天我们还像昨天一样教学,就是在掠夺孩子的明天。”

“校长应该尽量多做一些探索,让孩子在新的AI时代里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 项贤明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非强迫学生记住某些知识,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唯有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维持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其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是自主的,知识也就不再异化为学业负担。

相关报道↓↓

“或是颠覆性变化”!事关学校变革,校长专家深圳发声,释放重要信号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