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1日,为期五天的第十二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营在广东清远拉开帷幕。南都、N视频记者与台湾青年一起深入连山壮瑶织锦基地、连南瑶族博物馆、桂林阳朔。一次寻常的山水之旅,因同行台湾青年分享的见闻与感悟,变成了解码两岸文化深层联结的生动课堂。纹饰、饮食、节俗,这些最日常的文化符号,无声诉说着穿越海峡的共同记忆与创新活力。
开营仪式现场。
民族纹饰里的千年回响
清远连州,瑶寨依山而建。参访团一行走进连南瑶族博物馆,讲解员为团员们讲述当地瑶族的历史故事。现场播放的视频中,一位瑶族阿嬷正专注地织造色彩斑斓的织锦,梭子在她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中灵巧穿梭。卓越青工总会会长颜铭毅的目光,瞬间被阿嬷裙摆上一组繁复的菱形几何纹样牢牢吸引。
身着传统服饰的大陆青年(左、右)与台湾青年(中)。
“这太像了!”他忍不住轻声惊呼,“台湾的阿美人传统服饰上也有类似的花样,尤其是这些回环嵌套的菱形结构,几乎一模一样!”同行的台湾青年纷纷围拢过来表示赞同。有人现场翻找出阿美人的传统服饰图片,将跨越海峡的两组纹样并置眼前,这偶然的“撞纹”,引发了现场一阵小小的惊叹与讨论。
“这是我们瑶族的‘盘王印’,老祖宗传下来的花样,象征着盘瓠祖先的庇佑和族群生生不息。”讲解员介绍道。菱形纹饰在两岸族群中普遍存在,常被视为对祖先、神灵的尊崇,对生命繁衍的祈愿,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朴素理解。瑶族的盘瓠(神犬)图腾崇拜与阿美人的祖灵(神灵)崇拜,其核心都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族群起源的追忆,这种精神内核通过具象化的纹饰、歌舞和仪式得以表达和传承。
颜铭毅感慨:“这些偶然的相似,让人感受到两岸血脉相连的感觉。”这织锦上的纹路,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成为跨越海峡、穿透时光的文化密码,印证着两岸族群深远的同源联系。
一杯奶茶里的融合与演变
告别连州的山水与织机声,参访团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在熙攘的街头,一杯大陆流行奶茶成为讨论的新焦点。台湾青年小林(化名)细细品味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台湾的珍珠奶茶,口感上更追求浓郁、香甜和Q弹珍珠带来的满足感,而大陆这边的奶茶,我注意到茶香更突出,入口能明显感觉到茶的本味,甚至带点涩感,口味更加清淡。”
台湾青年分享两岸奶茶异同。
小林无意间品出的“差异”,恰恰折射出奶茶这一风靡全球的饮品,在两岸不同土壤中生根、演变的文化轨迹。台湾青年自豪地介绍:“珍珠奶茶公认起源于台湾。”1987年左右,台湾商贩偶然将地方小吃“粉圆”(以木薯淀粉制成)加入冰奶茶中,创造出这种口感独特的新饮品。它迅速从夜市摊点崛起,成为台湾“夜市文化”和“创意小吃”的代表作,并随着“波霸奶茶”等名称风靡世界,成为台湾重要的文化输出符号。
当“珍珠奶茶”登陆大陆市场后,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在地化融合与创新,大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开始深刻影响其发展。
“台湾发明了珍珠奶茶的‘形’,杯中有‘珍珠’的独特体验,”一位大陆同行者总结道,“而大陆庞大的市场和深厚的茶文化,则赋予了它更丰富的‘魂’,对茶之本味的追求与本土风味的创新。它从台湾出发,在大陆完成了又一次精彩的融合与升华。”一杯小小的奶茶,成为了两岸文化在当代生活中互相启发、共同演进的绝佳例证。
酸嘢与“台味”:水果的创意交响曲
桂林之旅的另一场味觉碰撞发生在热闹的夜市酸嘢摊前。酸嘢,这种将时令水果(如青芒果、菠萝、杨桃、李子等)用酸醋、辣椒盐、糖等调料腌制或蘸食的广西特色小吃,以其酸、甜、辣、咸、鲜交织的复合口感,强烈冲击着台湾青年的味蕾。
品尝酸嘢。
“哇!这个味道好特别!好爽口!”尝了一口蘸满辣椒盐的脆青芒果,台湾青年张珈渝眼睛一亮。那台湾是否有类似的特色水果吃法呢?记者提问道。“有啊!我们有一个番茄蘸酱油的吃法!”
她兴奋地描述起来:“最地道的吃法是选熟透的本土番茄,切块后淋上特制的酱油膏,再撒上细细的姜末和甘草粉。酱油的咸鲜、姜的微辛、甘草的回甘,把番茄的酸甜多汁衬托得淋漓尽致,吃起来也是咸甜酸鲜,非常开胃过瘾!”
无论是广西的酸嘢,还是台湾的番茄蘸酱油,都体现了两岸人民对水果食用方法的独特创造力,其核心在于对“生津解腻”、“复合滋味”和“物尽其用”的共同追求。
“虽然用的水果和调料不同,但这种给水果‘加点料’,让它风味更浓烈、吃法更有趣的心思,真是两岸相通啊!”颜铭毅一边尝试着不同的酸嘢,一边笑着说。这看似“奇特”的吃法背后,是两岸人民共享的生活智慧和对味觉享受的不懈探索,是植根于相似地理气候与文化基因中的饮食创意。
山水作证:联结在当下,根脉向未来
行程尾声,在漓江边上回望。台湾青年们的背包上,多了在连州亲手制作的壮族织锦香囊;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了酸嘢摊主分享的辣椒盐配方;关于奶茶口味的讨论,还在微信群中延续。
颜铭毅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来之前,‘大陆’的概念很大,是课本里的长江黄河、长城故宫。但这几天,这些具体的、生动的、带着温度和味道的体验,让‘大陆’变得无比真实和亲切。像一条条无形的丝线,提醒着我们彼此之间深藏的文化血缘。”
文化的联结,不在宏大叙事,而在这些细微处同频共振的密码里。当两岸青年共同辨认出织锦上的相似纹样,当大家探讨着奶茶的“香甜可口”与“清涩回甘”,当彼此会心一笑于青芒蘸辣盐与番茄拌酱油的异曲同工之妙时,文化的认同感便在这具体的、可感的瞬间悄然生长、巩固。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刘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