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说:进妇产科,入殡仪馆……从文字到视频,定格人间百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07-20 07:46
图片


在南都,在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本期自述人:南都记者 侯玉晓

不知不觉,东奔西跑,保持思考,我从事记者职业已有15个年头。今天蹬着皮鞋到会议场所观察聆听记录,明天踩上运动鞋到农田市场“找聊”;面对争议性人士犀利言语,感受普通人物种种善意;拥抱技术时代变革,探索“六边形”记者可能性……是的,我还在记者路上,记录人物故事,追寻事件进展,依旧是工作生活中的幸事与乐事。

落脚一线 

近距离目睹感受出生与逝去

人从出生到逝去,在人间都有一个落脚“站点”。而作为一名记者,有机会到不同的“站点”,感受生命力量。

图片

从事记者职业已有15个年头,记录人物故事,追寻事件进展,侯玉晓仍然在路上。

在医院的新生儿科,在护士指导下,我戴上防护帽和口罩,穿好防护服和鞋套,“全副武装”之后,看到了保温箱里的新生婴儿,小小的身体穿着纸尿裤,细嫩的胳膊踢动着,小肚子上下呼吸,其中,有一名“巴掌宝宝”在奋力成长。

那是在2020年底,中山市一名早产新生儿出生时仅490克,像巴掌一样大。经过多学科90余名医务人员115天的救治后,体重增至1900克,身体状况达到出院标准。看到“巴掌宝宝”变成一个白里透红的可爱婴儿,我不禁眼圈泛红。生命奇迹的创造,有各科医护人员的努力,有孩子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更缘于父母从未放弃。

同样还是在医院站点,器官捐献中心,一面墙,记录每一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和捐献器官日期,器官捐献协调员谢熙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捐献故事。

小青走了,手术间无影灯亮起,这位逝者捐献出心脏、肝脏、肾脏、角膜等6个器官组织,让四位患者获得新生,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晓彤从发生意外到离世才短短4天,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忍住巨大的悲痛,决定完成女儿的遗愿,将她的器官无偿捐献出来,让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协调员,见证死亡,也见证新生;见证悲情,也见证喜悦;必须感性,也必须冷静。”谢熙讲述着,器官捐献协调员在和家属接触时,家属刚面临亲人离去的悲痛,又承受巨大的压力,要做出如此大爱无私的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在生命最后一站的殡仪馆,人生终点摆渡人每天忙碌着。每年清明期间,我都到一线采访殡葬工作人员,包括遗体接运工、遗体防腐化妆师、遗体火化师、乡村守墓人等。

2022年清明,我采访结识了遗体防腐化妆师周小双,她是一名95后,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面对逝者遗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重现“人生最后一程更为自然的面容”。采访时候,旁边是一格格遗体冷冻柜,前面是一具具棺木,我问小双怕不怕,她说不怕,因为这是一门专业工作,旁观小双整个工作流程,有普通的也有特殊的,抓住她工作的缝隙,趁没有“防备”之际提问记录。当时不可否认的是,我的后背有一阵阵冷意。

但这些采访经历是珍贵的,“小双”们教给我,生命强大也微小,怀念与思念,更能直面心中的怀疑与忐忑,面对当下,心生期待,珍惜盛放,坦然逝去。

热爱生活

去一线挖掘普通人的“凡人善举”

在新闻报道中,“特殊的人+特殊的事”具有更大的关注度,但在记者职业道路上,遇到采访的凡人善举往往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

图片

侯玉晓深入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手工。

2020年,护士张雯和男朋友回湖南老家登记结婚,回到广东走出广州火车站,发现一名中年男子瘫倒在天桥的斜坡上,正值烈日当空,这名年轻护士双腿跪地,两手掌交叉按压男子的胸口,做心肺复苏持续20分钟。这一举动被路人拍下放到网上,年轻护士猝不及防“火”了。

身为记者,我到她工作的医院找到了她,她有些羞涩,有些不好意思:“当时没有想太多,救人是本能反应,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救人就是本职工作。”随着媒体约访越来越多,张雯说自己有点“招架”不住了,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认真上班,下班后喜欢跳舞,喜欢吃辣辣的菜,喜欢和朋友去郊外游玩。

同样被网友点赞“火”了的王莉荣也这样说:“其实我真的很普通,就是尽了一点点微薄之力,只是刚好在高考这个时机,被拍到了而已。”

2024年高考,王莉荣去桂林全州为她资助的两姐妹送考,送考的身影被央视记录并报道,网友纷纷点赞她“爱心妈妈”。我在中山市横栏镇找到了王莉荣,谈及这段经历,她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直言“这只是微薄之力,我周边有非常多爱心人士,我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她希望更多的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参与到帮扶困境儿童中。

在一线挖掘身边普通人的“凡人善举”故事时,和一位农民大姐下地割粽叶的经历令我迄今难以忘怀。

中山坦洲土生土长的吴玉珍,是大家眼中的一名农村妇女,她包粽子卖粽子30年,开了自己的食店。除了勤恳,珍姐有韧劲不服输,愿意接受新事物。疫情导致生意惨淡,她就开始倒腾互联网,学着拍视频做直播,和年轻人一起参加创业大赛推介粽子。这也使得她登上了央视舞台,“火”了一把。

采访时,我跟她一起泡食材、割粽叶、包粽子、煮粽子、直播卖粽……大姐干起活来麻利迅速,姐妹们都说她“拼”,忙碌时候一天就睡几个小时。她还聊自己的家庭:老公觉得自己太辛苦了会吵几句,但晚上会帮忙看炉火让她先去睡,早上帮忙去买新鲜猪肚;自己一直努力,也是想给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做一个好榜样。

珍姐还说,像她一样的60后妇女其实也想工作也能工作,她的食店尽力给姐妹们提供工作机会,希望社会可以关注到60后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活干完了,衣服汗湿了,肚子饿了,打开热气腾腾的煮锅,大口吃着在珍姐指导下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听着珍姐闲话家常,突然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充满烟火气,平凡人的仁义善举是照亮人间的点点星火。

对话人物

思考个体故事,折射时代背景

在新闻报道时候,记者总会关注人和事,因为有人的故事就有血有肉。随着技术发展,记者的工作模式也出现了多种转变,我也从最初写文字稿件,到脚本撰写、视频出镜,直播策划、活动主持,讲座培训等多方尝试,但本质依旧是在时代背景下努力讲好人物故事。

2024年底,南都第二届中山“百千万工程”优秀案例征集期间,围绕“百千万工程”最前线这一主题,深入对话活跃在基层、奋斗在一线、服务于一方的人物。当时,我前往五桂山旗溪香草生活农场,采访投身乡村文旅的“乡村新秀”郝冠辉;采访小榄镇永宁社区党委副书记胡培森,挖掘这名土生土长的永宁人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永宁落实的经历;采访在火炬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师李高见,如何在基层一线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患者病痛……

还有年近90,仍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的凌志坤;90后驻村第一书记胡嘉杨;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的“海归”梁毅豪;社区“工改”党员突击队队长高锦华;用扎染勾勒出一片新天地的90后女生郑绮筠……在优秀案例展示大会现场,我们邀请其中4名嘉宾上台进行圆桌对话。从记者到圆桌主持角色的转换,本质还是采访,提问让受访对象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同的是,采访是观察记录,而主持则需要流程台本。

我提前联系好4名嘉宾,与嘉宾沟通需求和细节之后,拟定了流程和台本,再分别与嘉宾对接好各自的问题和回答内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访谈,同时要衔接顺畅,让现场观众产生共鸣。

修改了多次台本,在心中演练了多次流程,上台前,再和4名嘉宾对一遍问题。“大家好!欢迎来到圆桌对话,‘百千万工程’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梦想,也回应着群众的殷切期盼……”

此前做的准备工作,让流程有条不紊进行着。在对话中,4名嘉宾置身于时代背景下有血有肉的故事和讲述,感染了我,也感染了现场观众。

今年,我继续探索“六边形”记者更多可行性,尝试制作《中山1分钟》短视频栏目。聚焦中山城市热点话题,从民生角度出发,出镜评述,希望以点带面,从市民身边的事件和话题出发,谈市民关切,引发共鸣。

想法有了,如何实操?以往记者报道只需要采访成稿给编辑,现在从找选题—写脚本—出镜—拍摄—剪辑—发布—传播,需一以贯之。出镜背景画面如何布置?室内拍摄还是室外拍摄?画面如何构图?提词器如何使用?录音装备如何使用?如何看镜头眼神才不会飘?要保持怎样的语速?要搭配怎样的视频素材?如何做画面音频音效字幕剪辑……

摸着石头过河,找视频拍摄剪辑学习素材,找“大师”虚心请教……一步一步,视频作品出炉!“中山1分钟,我们谈AI写作业”“中山1分钟,聊聊娃上幼儿园”“中山1分钟,谈谈稳就业”……随着短视频作品的增加,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我进一步感受到,比拍摄剪辑技术更重要的,依旧是短视频背后的人物所思所想,话题热点评述内容……这与多年记者一线采访挖掘写稿功底密不可分。

图片

《中山1分钟》短视频栏目中,侯玉晓出镜述评民生热点。

记者是蹲在生活褶皱里的倾听者,也是正能量价值的传播者。用新闻报道记录人物,传递爱心感动,让岁月里人物故事更有温度,这依旧是15年前我的初心所在。

图片

南方都市报2025年7月20日A04-05版。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侯玉晓

本期编辑 朱林

编辑:朱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